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4年4月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从此,具有5000年文化传统的中国步入了高科技的互联网时代。  相似文献   

2.
张春兰 《传媒》2023,(6):45-46
中国电视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中国电视剧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内容和平台支撑,推动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从单片的商业发行向在国际互联网平台规模化播出转型。通过本土化运营、多语种翻译服务,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互联网平台实现破圈传播,进入到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纽带。  相似文献   

3.
1994年4月20日,一条国际专线跨越太平洋,成功地实现了我国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从此,中国开始迈人信息网络化时代。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第一本面向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杂志《网络传播》诞生了,尽管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但它确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江南水乡浙江省嘉兴市乌镇开幕。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围绕国际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新媒体、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等议题,举行了10多场分论坛和高端对话活动。邀请到了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嘉宾和600多名中外记者参会,包括来自西方与中国本土的网络巨头(如苹果、微软、谷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专业人士社交网站的负责人等。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刘强东、张朝阳、雷军、曹国伟、孙正义、霍夫曼等大咖悉数亮相大会,也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这是一场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的中国平台,也是由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大会开幕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也向大会发来贺词,表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主张要发展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中国愿意在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等原则下深化在互联网方面的国际合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介绍,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旨在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接入互联网20年,中国已拥有网民6亿多,占据全球网民的四分之一,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中国占据四席。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个网络强国已具雏型,中国在国际互联网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一、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64K网络信道开通了,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国际大家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为25.5%;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位,并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相似文献   

6.
张岚  郭峰 《网络传播》2006,(7):64-65
对于进入中国的国际互联网企业而言,如何做好与总部的沟通,并保证本土化的策略能够得到迅速执行,是一个难以逃避的难题。前如雅虎,eBay等国际互联网巨头在进入中国后,也同样遭遇了类似的阵痛,正因为如此,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落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宿命式的定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08,(1):13-13
据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蒋耀平透露,目前中国宽带用户数已达1.22亿户,网民数量跃升为世界第一。但目前上网宽带速率还无法满足用户使用网络视频等互联网新业务的需求。另据美国独立分析公司Nemertes发布报告称,国际互联网网络淤塞越来越严重,除非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商投入1370亿美元用于建设新基础设施,这相当于服务提供商计划投入的两倍以上,否则现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互联网容量将于两年内耗尽。  相似文献   

8.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64K网络信道开通,中国从此进入互联网时代。先是Web1.0时代,网民聚集在网上互动,版主成为话题组织和引导的关键。随着博客、播客、掘客、维客、微博客、轻博客等"自媒体"形式的出现,网络进入Web2.0时代,网民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传统的传者和受着的单向关系被打破。  相似文献   

9.
从隐蔽网络到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控制计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有关隐蔽网络之研究说起,认为隐蔽网络寓示了互联网信息的失控,从根本上是属于互联网信息组织与管理范畴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亟待控制。除技术措施外,开展国际合作。实行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控制计划不但能够消除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而且是解决许多类似隐蔽网络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控制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994年4月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后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几乎是成几何级的倍数增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者人数最多的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繁荣的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出现诸多无序之处。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固然使得每个人都能集信源、传播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国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即“Internet”.现已成为促进体育交流与发展的媒介和工具。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在国际互联网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在网上交流发展足球1995年12月,国际足联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用户,并开始在网上交流信息.目前,利用国际互联网...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互联网已整整走过了10年。互联网在中国跌宕起伏的10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信息污染、网络欺诈、垃圾邮件、病毒侵袭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王军 《新闻前哨》2007,(8):63-64
中国的计算机网络组建于20世纪70年代,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自1995年开始接受互联网入网申请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广泛应用在生产、服务、生活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1994年,我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格局中的一支新兴力量.新行业需要新型的人才,网络编辑成为伴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  相似文献   

15.
从1994年中国科技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算起,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的历程。经过这10年的发展,互联网目前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互联网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又该怎么走?为了解开这些疑问,《网络传播》杂志采访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院士。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互联网的热潮一直在持续升温,网络已成为当今生活的一个热点。但是,如果享受国际互联网必须依赖于电脑的现状不能改变,那么数字化生活、网络化时代将会变得遥不可及。能不能让上网变得如同看电视一样简单,以满足中国99%的电脑门外汉对网络的神往?1999年3月,比尔·盖茨来到中国,带来了给中国制定的国际互联网解决方案──“维纳斯”计划。忧喜交加,是中国电子行业对“维纳斯”计划的感受。借助于”维纳斯”计划,中国特色的社会信息化的构架正在形成,大批相关企业将有一顿饱餐,这是”维纳斯”计划被轮番炒作的原因。而…  相似文献   

17.
优秀文化是传承历史文脉,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网络和谐文化是优秀文化在互联网上的综合体现,是传播先进文化,营造有利舆论,传承中华文明,展示中国形象,打造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互联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中国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造就财富的神话,令国人欣喜不已,中国广阔而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网络市场,也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国际互联网公司纷纷染指中国市场,希望分一杯羹。中国互联网业的三大巨头──网易、搜狐、新浪,更是抓住契机,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网易靠创新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站稳脚跟,开站以来,它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多项历史,并独立发展自己的互联网软件,用创新意念与软件抢市场。 搜狐网站则争分夺秒,提供最新消息,成为新闻与搜寻引擎合二为一的网站。它集中介绍了中国工商、娱乐、电脑等方面的最新资讯。 新浪网覆盖面大而…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时期,各种媒体将Internet国际互联网炒得沸沸扬扬,许多普普通通的人对Internet多少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通过Internet可以获取世界最新信息,可以与全球许许多多的朋友交流,可以让世界了解自己。而一说起ChinaNET,其准确的意思,还有一些人并不了解,有许多朋友经常打电话询问什么是ChinaNET?它和Internet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ChinaNET是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中国的Internet骨干网。它有专用国际出口,接入国际Internet,这样就使得ChinaNET成为国际Internet的…  相似文献   

20.
伍刚 《中国广播》2012,(3):55-58
中美同为互联网大国。美国是互联网技术领先的网络传播强国,中国正试图从世界网民用户第一大国向深度应用强国转型。本文试图对比研究中美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现状和特点,得出中国互联网强化核心竞争力、追赶美国互联网、提升国际传播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