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歌语言,是当前语言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就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俗语词“早晚”、联绵词“烂漫”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探讨了它们的语源,总结出现有各种辞书漏收的诸多的义项。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早晚"一词和"这"组合之后存在三种"时候义":言时间之早;言时间之晚;说话的这个时刻。这与现代汉语中的"这时候"同义。要区分"这早晚"的三种意义,可以在语表和句法结构上找到一些形式上的标志。"这早晚"和"这时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竞争过程,并最终被"这时候"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普遍不刻苦,早晚读课不给力,要是教师不到班,则成为他们交谈闲聊的时光。本文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解读,在查找原因、确立目标、掌握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早晚”一词在古汉语里频频出现,既可译成“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evening”,“earlier or later”,“sooner or later”,也可译成“time”,“now”,“at thistime”,“at the moment”,“at all times”。例如: 例1.原文:盖生育有早晚。(《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译文:It may be earlier or later for a woman togive birth. 例2.原文:你哪里去了,这早晚才来。(《红楼梦》) 译文:Where have you been?You came here solate. 在例2里,如果把”早晚”译成“now”,就译不出原文略带抱怨的口气。 我想在本文里着谈一谈“早晚”的另一用法,即作疑问词,用来询问时间。译成“What time”,”When”。用作疑问词时,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早晚”用于表示已发生了的动作。 例3.原文:王令言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对曰,“顷来有之。”(《隋书·艺术传》) 译文:Wany lingyan ashed his son eagerly, “When did the music become popular?” His son answered,“Not long ago.”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的兼词实际上应更宽泛。兼音兼义者是兼词,不兼音而兼义者亦应视为兼词,前者少而后者多。而且在虚词、实词中均有。同时,存在着不同词类、不同意义的兼词与同一词类、相同意义的兼词。这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若不作兼词解,则语意不充分,句子不通畅。如实词中的兼词“察”、“顾”、“今”、“可”、“堪”;虚词中的兼词“兹”、“是”、“斯”、“始”、“必”、“既”、“诚”、“方”、“则”、“更”等  相似文献   

7.
反义语素合成词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是一类构成较特殊的词。文章以"早晚"一词为例,从其结构形式、意义、特征、功能及产生原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加强对"早晚"一词的掌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词人、词论与作品的结合上,论述了“词学滥觞于唐,流衍于五代,极于宋而剥于明,至清乃复兴”。清词的“复兴”表现在“尊词体”上。词从过去被视为“小道”、“小技”、“艳科”、“诗庄词媚”到词有“见识多,说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词亦有史”的作用,使词获得尊体的地位。“尊词体”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冲破传统桎梏的过程。但只有进入清代,才步上轨道,而成为作家、评论家以至社会舆论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张悉妮 《广西教育》2006,(7C):38-38
这时候的男女同学,经常会遇到一种朦朦胧胧的问题。时而,他们为此尴尬,时而,他们为此陶醉;转眼间,迷茫和怀疑就又袭上了心头。有人说,这是早恋了!有人说,“早恋”这个词是那么的不准确,爱了就是爱了,无所谓早晚……然而,我们知道,初恋,对于每一个刚刚步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是一种莫大的身心考验。  相似文献   

10.
词的全名应该是“曲子词”。“曲子”是指曲调,即唱谱;“词”则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辞。唐宋时,无一定定称,或称“曲子”,或称“曲子词”,或简称作“词”。由于这些“曲子词”的曲谱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欣赏到的就只剩下词了,故“曲子词”今通行省称为“词”。  相似文献   

11.
“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是二种不同的词学观点。苏轼认为诗、词一家,要把词从题材风格上由“艳科”的窄胡同里拉出来,是革新。李清照认为诗、词有别,词在题材风格上只能在“艳科”中着墨,是守旧  相似文献   

12.
对于辛弃疾的“以为词”。学界至今意见分歧。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作为对辛弃疾词的审美评价有何涵蕴,在学理上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本检阅了“以为词”说的来源和形成历史,以及在流交过程中所包含的意义;探讨了辛弃疾“以为词”的成因、艺术表现、“以为词”作为创作和批评标准的限度。结论是“以为词”的命题可以成立,但其含义是“把古手段寓之于词”,而不是“词合流”。  相似文献   

13.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体”包含着“体裁”、“体制”、“风格”等多种含义。词学领域使用“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纷繁芜杂,这对于我们阅读词论词话有消极影响。因此,梳理“体”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词论词话著作。  相似文献   

15.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突出了词学主体性意识,他通过“词心”——“词境”以强调创作主体性;“缔构”——“俱化”以强调欣赏主体性;“重、拙、大”以强调批评主体性,使其词学和词论具有鲜明的特色,初步形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词学主体性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总结,又是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启迪,具有了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辞典中,许多词都有若干种不同的意义注解。这些注解反映了词的多义性,也反映了词义演变的各种过程。一个词的音和义并不是永远不变的统—体,一个词的实际含义,通常是按它的上下文来确定的。以单词“country”为例,这个词具有“国家”、“国土”、“乡下”、“地方”等意思。  相似文献   

17.
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大量的“闲”、“愁”出现,且有许多与“闲”、“愁”相关的意象。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将张炎的词定性为闲愁词,并初步分析了他的闲愁词的创作环境与他创作时的心境,他的家学渊源与他的词学观念的指导,他的闲愁词中的相关意象与其词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张炎其词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18.
每个词都有自己的词类归属。当前,学界普遍将“尚且”一词归入连词,只有极少数人将其视为连词和副词的兼类词。但从“尚且”一词的语法特征以及该词同“都”、“还”、“也”等副词进行类比的分析来看.“尚且”应归属于副词。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下称《指代词》)指出:“把相对的两个性状词‘多’跟‘少’合成一个词‘多少’,这构成一个询问一切度量的典型,准此可以有‘大小?’‘轻重?’‘高下?’‘深浅?’‘远近?’‘早晚?’等等,这些格式也许都曾经有过,但我们见到的实例只有‘大小’跟‘早晚’,其余的都让‘多远?’‘多重?’‘多高?’‘多深’等格式替代了。”(355页)近日读书偶寻得“远近”之类的实例若干,可为以上论断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