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许三观卖血记》体现了余华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底层写作的代表作品,其文本象征了一部"卖血"的民间寓言。在《许》中,呈现在文本最前台的是普通的小市民个体许三观经由十二次卖血连缀起来的一生:从回忆中的少年,到健硕的青年、艰辛的中年,再到垂垂老矣,看似庸常实则蕴含咀嚼不尽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90年代后,余华不再满足于展示暴力、血腥和苦难,他将笔触深入民间,发现了民间的自足性,民间的那股朴茂的生命力自有其对抗消解苦难的方式。本文结合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近作《兄弟》阐述作家对苦难人生进行消解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作有巾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以及一些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最具代表性、同时是音乐性最突出的文本。论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单纯的叙述受到了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影响。巴赫与余华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使他们达成了一致,由此,余华在巴赫的引领之下告别了"虚伪"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把他一生中的各种苦难连缀在一起,从而使小说透露出一种人生苦难无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和作者余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许三观卖血记》这个书名真是缺少点学味,它开头的一句“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一天他回到村里去看望他的爷爷”,也让人觉得太白了。但你千万别小看它。朴素和简洁,正是作家从灿烂到平淡的成熟,显示了他洞察世事人生的自信。它不需要装饰,从容的叙述,温和的旋律,简朴的语言蕴含着巨大的象征并使读感到亲切和信赖。像一首悠长而忧伤的民歌,在记忆的河水上吟唱。作为余华迄今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去年它被上海作协和《汇报》、《学报》等单位评为九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十部小说之一(余华的另一部中篇《活着》也入选),还被韩国多家媒体评为“100部必读书”之一。  相似文献   

8.
余华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以及《兄弟》让人们记住了他。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07,(7C):45-45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他们却有不同的命运。整篇论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遭遇,阐释了《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1.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深受民间文学的熏陶,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语言和手段,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显现出一种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民间的生活情调。本文试从沈从文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的表现手法和对风俗、风物的描写方面论述他作品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3.
作为童话从民间走向文体自觉的标志性人物,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素材。树作为丹麦民间传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不仅丰富了安徒生的童年经验,也是他成年思悟的深刻表达。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树”成为作家对于自我生存的思考与回答。本文试图探索其童话中充满象征与隐喻的“树”的意象,以期寻求解读安徒生童话的新的角度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徐訏无疑是别具一格的作家,这主要缘于他作品中特有的奇异色彩和浪漫情调,以及他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边缘位置.本文主要从他的经历与文本去了解这个漂泊的都市之魂,了解他的孤独与创作,失落的悲情之旅对他的心理情绪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获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他的作品作为类型化小说,其真正的文学价值在于:在通俗的离奇的故事背后,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现实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16.
保罗·奥斯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的写作手法独特,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和反传统侦探小说的技巧。在特定的叙事语境中,以偶发事件导致人物生存处境发生变化,人生境遇发生改变来描写人物,塑造了一个个迷失自我,又寻找自我的人物形象。离奇的人物形象,有限的生活空间,诡异的故事情节,这一切在《玻璃城》和《密室中的旅行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华盛顿.欧文是美国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以笔记、小说和传记而闻名,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汲取欧洲文化和文学的精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清新、自然、诙谐、富于乐感。欧文在短篇小说等诸多方面为独立的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欧文激活了美国文学的创作潜力,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的创作历程十分曲折,其文学风格主要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由表现孤儿情感、描写自己爱情失意的“私小说”到体现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美的文风的转变,二是转向二战后以《千只鹤》《山音》为代表的、主要追求感官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的风格。拟从川端康成特殊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川端康成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露易斯·斯狄文森是英国19世纪后期的短篇小说作家.他虽然在英国文学界不算很出名,但他却为英国文学界中的短篇小说创造了新的典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小说进行了分析,并紧紧抓住他的被视为是最成功和最富有革新精神的三原则,探讨了他的叙事风格,尤其是表达主题时所采用的方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20.
卡尔维诺是极富特色的一位当代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呈现不同面貌,尤其是他的幻想小说和寓言故事叙事风格独特,以轻逸的语言体现思维的深度。其短篇小说《呼喊特丽莎的人》叙事风格极富张力,通过意义漂浮的语言符号呈现出一种荒诞的世象,展现了卡尔维诺对人类意识领域的无限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