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研究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从叙事话语、角色转换、性爱观念三个方面剖析、归纳女性小说性爱内容的演变过程,解读各个阶段女性小说诠释女性世界的不同角度与方式,全面、系统地对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在女性世界里的价值建构过程及作用进行化思考。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为数不多的几篇表现男女性爱,关注生命现象的生命小说,将自身作为生命“标本”予以剖析,现身说法,展示生命本真面目,透视生命奥秘,从中不仅表现了这位“五四”先行的坦荡胸怀,开放心态及科学求真精神,而且还显示了郭沫若对男女性爱与人类明的关注与思考。此外,由于郭沫若最先在中国小说中从自然人性角度探讨男女性爱和生命现象,从而使其生命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还具有开风气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小说的性别意识与明清性爱小说有着错综复杂的精神联系:一方面,前者继承了后者对女性的某种同情,并将其发展为现代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幼芽由感性自在发展至理性自觉,一跃而成为性别意识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前者因袭了后者较浓的传统男权性别意识,特别是“贞”与“柔”等父系文化因子。郁达夫小说对待传统性别意识的复杂态度表明,它并没有完成对传统的现代转换。其小说对明清性爱小说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性爱小说不断突破传统,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听到了现代性爱小说挣脱传统束缚、走向现代的艰难足音。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性意识的觉醒到性意识的张扬再到性意识的放纵,这三个阶段的性爱描写不仅体现出女性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也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审美取向的变化过程。但是随着商品社会消费文化中享乐主义的抬头,女性主义小说中性爱描写走向泛滥,发生了变异,背离了性爱描写的初衰,这是女性主义小说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5.
张贤亮是新时期以来争议颇多的作家之一,而描写性爱则是其小说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然而,透过文本的外在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张贤亮的小说创作是与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所以,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探讨张贤亮的小说不但可以回应争议,同时,也会为这种批评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使用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富有女性主义色彩。她从女性的自然层面入手,关注女性的欲望与性,导致了新时期女性小说叙事立场由外向内的变换。尽管小说的探索还没有突破感性与经验的局限,但它是构建女性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性爱诉求的运行轨迹是从常态走向变态,即从“野性的证明”走向了“泛性的枵渴”,其种种变态的性爱指向,表明莫言小说已从感受误区,语言误区彻底滑进了观念误区,希望莫言能早日从沉沦的荒原重返宽厚的大地,在人类精神家园中,行诗意之栖居,作健康之歌吟。  相似文献   

8.
丁玲早期参加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也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其早期作品对超拔于世俗生活之上的性爱乌托邦的追寻,标志着中国性爱小说走出了五四“爱情-婚姻-家庭”的世俗程序,进入到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使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路遥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视角,透视路遥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母性爱倾向及其根源,进而审视其对路遥整体创作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从叙事话语、角色转换、性爱观念三个方面剖析、归纳女性小说性爱内容的演变过程,解读各个阶段女性小说诠释女性世界的不同角度与方式,全面、系统地对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在女性世界里的价值建构过程及作用进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以爱情母题的文学作品有两种模式--喜剧与悲剧.勃朗特姐妹1847年同时发表的<简·爱>与<呼啸山庄>,以独特的创意,成功地丰富并发展了爱情母题的这两种艺术模式,共同完成了爱情母题这个"圆".本文对两部小说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封锁"不单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单纯而又繁富意象。张爱玲构筑这样一个因战争灾难而意外营造的短暂而封闭"封锁"时空,是为了更集中展示人的更本真层面:好人与真人的对立。《封锁》状写尘世与纯情、好人与真人、婚姻与爱情之矛盾,表现文明对人性的束缚,现实对情感"的挤压,揭示了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封锁》的最大贡献是把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盛行的好人与坏人对立模式改造为好人与真人对照模式。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4.
在晚明男风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白话同性恋小说。中国古代同性恋本是一种歪曲的性取向,加之晚明社会纵欲风气影响,同性恋小说与性欲关系非同一般。但仔细斟酌,小说中不但有"情"存在,而且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情。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两性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两性伦理观亦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以她的性爱主题系列作品“三恋”对两性伦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集中透视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的男人与女人,以女性的立场和眼光,对两性和谐进行了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6.
诗意隐现与本能扭曲——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18.
曾今可是20世纪海派作家中较有特色的一位,对他的研究历来鲜见。他的小说创作真实叙写二三十年代都市社会中、下层市民的灰色生活,展示了现代男女种种情爱心理。他小说曲折的情节,新颖的叙事,生动的细节,讽刺的手法,淡雅的语言,构成了其轻灵雅致的风格。本试图对他小说创作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并将作家的创作置于学史的轨迹中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丁玲革命 恋爱小说中,革命的叙述话语对恋爱的叙述话语构成压制,但表面的压制之下,奔涌着性别潜流,表现在女性性征情欲的鲜明张扬和女性对自己命运的主体把握及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萌发等方面,基于此,即便是革命 恋爱的小说也浓墨重彩着丁玲的性别思考。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充满野性精神的作家。语言、性爱和死亡是野性精神的重要表征。莫言小说的语言多源于民间,生猛鲜活,富有热性和蛮力,呈恣肆狂欢风格,汉语的表现潜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他"袒露性爱灵魂",肆无忌惮地撕下文明面纱指向赤裸裸的性本能,颠覆伦理道德纵笔书写性爱;莫言作品的死亡叙事残酷野蛮,精心描写惨烈的死亡现场甚至酷刑细节,挑战现代文明规约下的审美规范。莫言创作的野性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