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他们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中学,学生每…  相似文献   

3.
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  相似文献   

4.
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了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皱着的脸上充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在黛绿中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  相似文献   

5.
今天真快乐     
谢旭 《小学生》2008,(1):54-55
我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我与娘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我。那时村里没通电,我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我的衣衫。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坯墙时,望着比自己高出半头的我,母亲满眼欣慰。  相似文献   

6.
3袋米的故事     
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但相信这带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  相似文献   

7.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  相似文献   

8.
三袋米     
佚名 《高中生》2010,(34):26-27
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默默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  相似文献   

9.
不能委屈你     
父亲小心翼翼地启开那封粘得牢而又牢的信封,用昏黄的眼睛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信息。儿子每次来信,都要问一下二老的身体,都要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还要汇报一下关于生活费的账目……账目……每每看到最后,痛苦和自责便深深地淹没了父亲先前涌起的宽慰和放心,又没及时给儿子寄生活费……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没来得及吃上晚饭,父亲便披上了摞满补丁的旧外套,找来火把。母亲把两个冷玉米面馒头塞进了父亲的衣兜——母亲知道,他又要四处求借去了。儿子读到了寄宿初中,每月都要一百多元的生活费,这已经使这个家超负荷的运行。儿子读到了…  相似文献   

10.
山之巅     
10岁的儿子成绩一向很好。可这次期末考试,儿子却考得一塌糊涂,有一门功课居然还没及格。沮丧的儿子胆战心惊地回到家里.只是悄悄地告诉了母亲关于考试的情况.儿子不敢对父亲讲.因为父亲对他要求向来很严。且父亲刚刚下岗,这两天正忙着找工作,心情不是太好。  相似文献   

11.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到一张小木床和一双裂了口的皮鞋时,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回答道:"梵高是一个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过了一年,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参观安徒生的故居,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他生前怎么会住在这个阁楼里?"父亲回答道:  相似文献   

12.
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一起去看》。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却颇耐人寻味——儿子16岁那年,父亲搞到两张球票,对儿子说:"带你去看球。"儿子听了老大不乐意,晃晃肩膀出门去了。父亲无奈,便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富余的那张票退了。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中场休息时他竟发现儿子也来了!儿子正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嘻哈说笑。气急败坏的父亲一怒之下没等散场就回家了。后来,儿子上大学了,某天母亲重提旧事,儿子说:"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  相似文献   

13.
刘墉先生的《爱的礼物》,是一篇满溢着真情挚爱的精妙美文,令儿女们深思。本文是以父亲给儿子写信的形式来加以展现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儿子刺伤了父亲的心。随之交代了其中的原因——儿子要将父亲给的“爱的礼物”——玉坠项链赠与一个“并未深交”的女同学作为生日礼物。当母亲责怪儿子时,儿子竟然以父亲说的“这值不了什么钱”为理由来进行反驳。是啊!当儿子的根本不理解这爱的语言,又怎么能不让父亲痛心呢?父亲又以反问的形式从侧面来诠释了“爱的礼物”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礼物的有价与无价并不重要,贵在这其中满蕴…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相似文献   

15.
瓦匠     
从娶母亲的那天起,父亲就盼望着能有个胖儿子,可母亲的肚子不争气,一连生下了三个女儿。邻居们就和父亲打趣,唤母亲为"瓦窑",唤他为"瓦匠"。父亲每次都笑着敷衍过去,他相信母亲会给他生个儿子的。父亲虽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当母亲生下第三个女儿--我时,恰好赶上计划生育"大行动",父亲想有个儿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守着  相似文献   

16.
法律·亲情     
那天,父亲落在地上的血是我一滴一滴地铲掉的,整整56滴。那年父亲恰好56岁,56岁的老父亲怎能抵挡住那袭来的恶拳呢?  “给我报仇!”父亲咬牙切齿地喊给我时,我默默无语,期待地望着母亲。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就为这事哭过。  那早,家人正在吃饭,突然“砰”的一声,门被粗鲁地撞开,七叔的儿子恶狠狠地把父亲叫了出去。我感到事情不妙,刚站起身,就听到父亲一声惨叫,我冲出厨房,父亲已倒在血泊中,七叔的儿子腰里插着一把剪刀,气焰嚣张地狂叫着。我转身抄起墙边的铁锹,还没等出手,就被一伙人拉住了,他们是七叔的儿媳领来…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张已过半个世纪的老照片。   1950年,父亲在苏北军区特务二团当团长。我出生不到一个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接到赴朝作战的命令,父亲即带部队从江苏到了东北,编入志愿军。当时上级命令有小孩的女同志不入朝,母亲就带我留在鞍山留守处。这张照片就是父亲入朝前与母亲、我及警卫员等照的合影。   当时朝鲜前线战斗打得非常残酷,经常有指战员牺牲、受伤的消息传回来。一次,父亲团里有位参谋因公回国,父亲就托他把一分一分的零花钱都带了回来。这可把我母亲吓坏了,她以为父亲牺牲了。想到要是父亲牺牲了,我一出世就没了…  相似文献   

18.
没有用的事     
父亲很忙,但再忙也没忘了教育儿子。谁的儿子谁不爱呢?儿子拿起一本故事书,刚要看,父亲说:“不许看,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干没有用的事,你为什么不听呢?”儿子嘴里嘟囔了一句,把书放下了。父亲说:“你刚才说什么?”“没说什么。”“没说什么你说了什么?是不是不服气?”儿子转身走开,把电视按亮,调到动画片节目。父亲说:“不许看,这也是没有用的事。把电视关掉。另外,你还没回答我的话,你刚才说了什么?”儿子不动。父亲走过去关掉了电视。儿子嘟囔一句,拿起一张纸,摆开画笔,准备画画。父亲说:“不许画,这还是没有用的事。你为什么总喜欢干…  相似文献   

19.
距离     
吃过早饭后,儿子接到一个电话后便一声不响地出去了。“这孩子是怎么了?”母亲望着儿子的背影,疑惑地想。这些日子她觉得儿子怪怪的,常接到一些莫明其妙的电话,然后就往外跑,“莫非是发生……”母亲的心头掠过一片不安的阴云。禁不住疑惑的驱使,母亲轻轻地走进了儿子的房间———自从儿子长大后她就很少进来了。房间里没有多余的摆设,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桌子和一个椅子。母亲轻轻地走到桌前,打开没有上锁的抽屉。抽屉里摆着一本精致的日记本、一叠信和几张照片。母亲先拿起照片和信,几乎每张照片上都有一个可爱的女孩,信…  相似文献   

20.
一天,香港的一位母亲突然发现儿子的校服口袋里有一包烟,在她严厉的责问下,儿子说那是同学要他代为收藏的。第二天,母亲来到儿子学校与他的班主任见面,结果真相大白。知道儿子已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后,她边哭边骂的跟着儿子后面回了家。第一天是骂,第二天是劝,母亲又声泪惧下地说,自己没时间好好看管儿子,是自己的错,希望儿子能“回心转意“,戒掉吸烟的陋习,好好读书学习。可惜做儿子的什么也没有听进去。第二天,她要那吸烟的父亲去劝劝孩子。欠缺劝说能力的父亲从房里出来只能说一句:“你要吸我也也没办法,不要吸那么多吧!”其实,这孩子已多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