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师博览》2005,(12):F0004-F0004
青花瓷是一种白底蓝花的瓷器,以元代江西景德镶窑制品为代表。青花瓷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县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学术界大多认为青花瓷的制作始于元代,在瓷器上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装饰手法大约也始于元代。  相似文献   

2.
卢永琇 《历史学习》2006,(7):F0002-F0002
青花瓷器是运用钻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釉下彩瓷器。唐代已出现,到元代时进入成熟期。那时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代表了当明青花瓷器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方旭 《华章》2013,(14)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它拥有令无数世人称赞艳羡的历史古籍和文物。其中景德镇明代的青花瓷是具有代表性的古董之一。谈到景德镇明代青花瓷,我们不得不称赞其造型的精美,制作工艺的考究,以此一直都炙手可热,受到国内外文物收藏爱好者的一致追捧。本文是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智能鉴定方法的一些浅谈。  相似文献   

4.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选用了两幅反映景德镇制瓷业的插图,一幅是彩色图《明五彩龙纹六棱罐》,一幅是《景德镇的瓷器制造工场》(第115页),现就这两幅插图作一简略介绍。景德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早在汉代,这里便有制陶业。东晋时,在这个地区设立新平镇。因为有条名为昌江的河水流经此地,镇的治所又在昌江南岸,故新平镇也叫昌南镇。唐代时,昌南镇已成为江西地区有名的烧瓷重镇,制瓷技术发展很快,当时已能烧制“莹缜如玉”的高质量瓷器。宋景德间(公元1004~1007年),真宗赵恒命昌南镇烧制御用瓷器,并在器底书“景德年制”四个字,由于那种御用瓷器“光致茂美,四方则效”,于是天下都称之为景德镇瓷器。此后,“景德镇之名著,而昌南镇之名遂微”(篮浦:《景德镇陶录》)。明朝建立后,景德镇的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西景德镇瓷器,驰名中外。这其中不仅因景德镇具有优质的陶土原料和悠久的制瓷传统.而且汇集了天下制瓷的技术和能工巧匠。因此.出产质地优良、色彩独特瓷器的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但即使这样,想烧制稀有名贵的瓷器品种还是相当困难的。例如祭红(霁红),因其色彩嫣红,透彻明亮,美轮美奂,一向被视为景瓷极品。由于祭红的烧制难度极大,因此明清时期有百窑千件出一红(祭红)的说法。故景德镇陶歌第三十六首曾这样形容祭红的制作:“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这首制陶歌的前两句生动简洁地描述了景瓷极品——祭红烧制的艰辛不易与名贵稀有。但引起我关注思考的是后两句。  相似文献   

6.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页有此表述:“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此处“景德镇”一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江西在明代之前是我国的蚕桑大省,明朝末年江西的蚕桑产业开始下滑,至清同治年间趋于崩溃。光绪初年,江西的蚕桑产业开始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有二:一是出口贸易的拉动,即种桑养蚕有利可图;二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士绅的支持与推动,即通过创办专门机构推动蚕桑业的改良、革新。受此影响江西出现了诸多的蚕桑教育机构,这些机构既作为蚕桑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者,也成为良种和技术的推广者,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职业化教育的倾向,并在江西蚕桑产业的恢复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当历史进入到大航海时代,福建漳州月港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漳州窑瓷器对外贸易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漳州窑艺人在瓷盘上详细记录下内河及浅海沿岸的小船形象、中式海运大帆船的形象和西洋式大帆船的形象、以及漳州窑生产的克拉克(kraak)瓷风靡世界的史实,并辅以同一时代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阐述了东西方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即便是在陶瓷业最鼎盛的元代和明代,建水青花瓷也有很多国内著名官窑的流行纹样,但却始终透露着某种更为古朴、随性的气息,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与当地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文化符号,体现出与当时景德镇青花瓷有所区别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英海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F0003-F0003
1978年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景德镇分校客座教授,江西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学会副主席,景德镇昌南陶瓷文化创意研究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1.
景德镇是驰名天下的瓷都,其瓷上绘画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元代青花瓷画雄浑壮美,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明清瓷上绘画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绚丽斑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鸦片战争以后,瓷艺仿古之风和俗艳之气大盛,但仍有一批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回归艺术的本真,推陈出新,使传统瓷画艺术重焕生机,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2.
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历史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克瓷,这一中国古代瓷器,主要来自于明清时期漳州的平和县。我们从克拉克瓷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文化来看,具有一些特点:一、克拉克瓷的产生与平和县的设立和治理有关,其中王阳明起了重要作用;二、克拉克瓷的生产曾经很兴旺和出口贸易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三、克拉克瓷的文化技术承上启下并在海外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前期青花瓷器大量出现在中东、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其特殊的造型、纹饰、工艺和色料曾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东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从明代中国大量“定制”青花瓷器后运回围内。然而,明代御窑厂的设立、制度和使命,明青花的造型和纹饰,特别是明代“回回瓷器”的种类、样式以及作为核心装饰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内容,都与“定制”说法难以吻合,它们都显示了明代中前期青花瓷的内销性质,其中以宫廷和皇室需求为主。  相似文献   

14.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大多局限于陶瓷领域。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青花瓷,赋予其新的理念,将青花瓷转化为"青花瓷"视觉符号,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设计中,展现"青花瓷"元素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1934—1936年间,为振兴江西景德镇瓷业,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改革家杜重远在景德镇进行了现代化的瓷业改革,在景德镇成立陶管局,并在九江创办光大瓷厂,对景德镇的传统瓷业生产及组织进行近代化的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景德镇瓷业落后的局面。杜重远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传统手工业市镇的发展逻辑与现代化工业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中,宋代陶瓷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审美价值。尤其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它那质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以及崇尚自然美的文化精神,受到人们的推崇。探析青之色彩让青白瓷体现出美学特征,发现隐藏在色彩背后的美学因素,宋代青白瓷色彩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广东大埔发展“青花瓷”魅力空间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有许多不同特色的陶瓷产区,形形色色的陶瓷光环下他们有着各自的特色。探讨获得"中国青花瓷之乡"后的梅州大埔,提出其主打产品"青花瓷"的发展空间,应以"青花瓷"的优势,借"青花瓷"元素的时尚性,依托"世界客都"的文化品味,打造"青花瓷"系列品牌,进一步促进梅州陶瓷文化品牌产业化的发展,造就名副其实的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中国青花瓷之乡"。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明清期间的克拉克瓷,是中国古代对外出口的瓷器。该瓷器源于16世纪葡萄牙一艘克拉克商船的沉船——出水——考古事件,其原产地在福建平和县,以青花瓷为主打出口产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文章以克拉克瓷为切入点,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探寻克拉克瓷之所以能够潮水般地涌入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等市场的原因,分析其历史沿革、文化效应与文化元素,梳理其错综复杂的文化脉络,指出王阳明对克拉克瓷文化的提携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景德镇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加快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优势机遇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可采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