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女性主义作为舶来的前沿思想,其固执而强劲的话语表达无疑是在增加自我的社会价值砝码,从而谋求话语权力的内在平衡。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伸越和行走受到了文化和政治的双重制约,女性意识的驱动力更是男性的话语遮蔽和女性的失语焦虑。海男的《桃花劫》背离了女性的经验世界,因而它所展示出来的身体传奇和女权神话便显得分外虚妄,这个显在的女性主义文本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委曲求全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2.
话语与权力总是胶着一起,互为耦合、互为支撑,而女性话语也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女性权力意识。通过对巴金《寒夜》中女性对话、内心独白等的分析,认为女性话语权力意识在"家庭"中具有实在性。曾树生的女性话语表现了女性享受独立、自由的权力及经济支配权,同时女性话语(曾树生与汪母)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曾树生所活动的社会场景———银行是她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力意识的来源,在这个她所依托的社会环境中,其先前话语所体现的权力意识具有虚妄性。而汪母作为一个被剥夺了青春及经济权的绝望的女性,她在家庭中所呈现的话语权力是女性话语的伪权力。  相似文献   

3.
在《黄色壁纸》中,作者成功地将女性的生命图式转化为文本形式,揭示出不曾诉诸文字的女性内心世界,消解和颠覆了男性“元叙事”的话语权力,引导读者重识被伪装束缚下女性意识存在与身体处境。  相似文献   

4.
以女性社会性别角色为切入点,运用权力话语理论,解读19世纪英国小说《简.爱》,探讨了女性作家在男权社会文化下的创作是不断挣脱男性权力话语的束缚,反抗男性话语霸权和推崇女性独立意识的矛盾过程。  相似文献   

5.
女性创作常表现两种话语形式主体话语和客体话语.前者是女权主义者所提倡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而后者被理解为女性作者在男性霸权下的文本叙事策略.但本文认为,文本叙事策略不能作为解释女性客体话语存在的唯一理由,它也是女性客体意识的文本表现.而女性客体意识是人类历史上女性卑贱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暮光之城》这部通俗电影在评论界遭受如潮的恶评,但是却收获了巨大的票房,在被"金酸梅奖"青睐的同时,这部影片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其中大多是女性。本文讨论了这一女性文本中的"爱情"和"欲望",认为在女性文本中,"爱情"和"欲望"的冲突是以"禁欲"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禁欲"其本质是对男性"欲望"的阉割,因此很难被男性把持的主流评论界所认可。但是,这种文本所彰显的在"爱情"当中的女性权力,其本质是男权社会的反转,在女性的欲望中物化男性。这种爱情观与其说是彰显女性的权力,不如说进一步强化了两性的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中的王连方,揭示出文本深处暗示的另一主题:中国男性在权力结构和父权意识形态的双重挤压下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男性的生存危机和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和权力结构对女性的戕害,共同构成小说《玉米》的人性压抑总主题。  相似文献   

8.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天使之门》描写了微观权力规训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男性和女性在权力社会中所承受的不同性质的压制。小说出人意料的喜剧性结局给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小说借"门"的意象打破了监狱式牢笼的禁锢,告诉人们主体可以按照自我的意识自由选择生存的方式,权力可抗,自由可选。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等方面的不同,男女作家在塑造都市女性形象时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意识,形成男权话语和女性意识下对都市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照。男权话语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赎罪主题的言说、父亲形象的无形强权与文本细节的失衡等方面;女性意识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缺席的男性、渴望对话的书写与温情述说的立体感等方面。从文本得失看,保持精神自由及写作话语的超性别意识应成为今后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士师记》是一部以男性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文本,但在表面的男性压制下,同时也隐藏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叙事学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而本文就是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切入点,以兰瑟的叙述声音和沃霍尔的叙述视角理论为方法论,来探讨《士师记》中的两性意识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女性文学文本,《祝福》致力于中国封建女性意识独立性的探求。在男权制社会里,女性基本上是以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男性控制着话语权,封建神权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女性意识失去了独立性。从封建女性意识和思想角度反映中国妇女的命运,呼唤女性解放,《祝福》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17年间的历史剧创作对女性意识的建构和女性话语的言说是由男性史剧家们代言并完成的,这其实就是来自中国古代文人的拟代女性写作传统.男性史剧家们通过历史女性形象曲折隐晦地表白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归属和对政治文化权威的臣服,并以之演绎各种流行的政治理念.历史剧呈现出一种双声话语的不协调状态,共同的"类"的特征遮蔽了女性的自然特征,使得对历史女性形象的刻划有明显的公式化与符号化倾向,包括对爱情题材的表现.只有少数史剧家尊重并赋予女性历史人物形象以自己的意识与声音,但较之20、30年代史剧中女性以叛逆姿态的隆重登场,17年间历史剧在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的建构上无疑构成了一种断裂.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70年代的维吾尔长诗中由于话语权属于男诗人,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社会性别观将作品中的男女人物赋予了各种性别意义。其结果,那些人物成为了集体和个人性别意识的符码。与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权相应,长诗中的叙事视角同样成为了男性视角。这一时期的长诗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母亲形象和女性形象。虽然这呈现了多样女性形象画廊,但她们身上打下了明显的政治的烙印,较为突出地融入了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郑丽丽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38-39,45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普通的与传奇的、熟悉的与陌生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巧妙地调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就在她的叙事中表现了出来。她不但在男性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她的女性观,而且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进一步剖析了她对于中国男权(父权)社会的认识。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在场,成了张爱玲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中存在着个体意识与国民意识对立、女性意识与男权意识碰撞、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对抗等文化冲突,形成了一种复义结构,这些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无限的阐释与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夏·勃朗特在《简·爱》中刻画的一位不畏男权势力压迫,追求人格平等和独立的女性;苔丝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所塑造的一位追求妇女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这两部作品均表现了男权传统势力对女主人公的压抑、摧残,以及女主人公的抵制、抗争。可以说,妇女地位包含社会及家庭两个层面,社会地位(经济、政治、人际关系等等)向来为论者所关注,而对于家庭地位(执家权利、家务分工、感情状态,特别是性角色)则有所忽视。然而,这些内容恰恰准确地表现了妇女追求心灵解放为核心的自身的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18.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既是对男权文化的逃避与批判,又是异性爱的替代品,难逃男性意识与审美趣味的窠臼。当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是女性的一种深刻自恋,无意中满足了男性的窥淫欲,陷入了消费社会的商品陷阱中。女同性恋书写表现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永恒悲剧。  相似文献   

20.
梅娘 2 0世纪 40年代的小说在高扬人道主义的同时显示出显著的女性意识 ,它关注女性 ,同情女性 ,为女性的命运思考呐喊 ,寻求女性解放的道路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与此相应 ,她的叙事风格也有着较为突出的女性主义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