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制度理论认为,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融合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社会层面等。为此,政府应该从政府文化、学校及教师文化和社会公众认识等三个方面推动城乡教师流动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制度人"是指在某种社会状态下,内在需求并创造制度且能遵守制度的人。由于教师身份、行为以及人性被制度化,因而教师是"被制度化"的"制度人"。这必然会引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依赖,表现在正式制度化的国家规制的强制性、非正式制度化影响的非自主性、法律身份的义务性、教师职业修养的自觉性与适应性。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依赖路径包括教师入职与离职制度、教师专业化标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制度等。同时,制度依赖具有双面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的困境与挑战,应采用一定对策,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走出专业发展的制度化依赖。  相似文献   

3.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4.
制度互补性指在同一制度体系内不同制度间所呈现出的一种互补状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有关制度建设目前还存在明显滞后的状况,因而造成了互补性制度的缺失.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建设,一是应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制度,二是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三是应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四是应建立健全对教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校园安全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安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应重视发展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建设"安全校园"要从学校内部和外部做起,既要重视正式制度建设,也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师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其定义不论职位或任命,教师对领导的行使,教师领导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两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本文从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师领导这一视角出发,剖析内地的正式的教师领导——骨干教师对整体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将其与非正式的教师领导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内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教师流动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和成都两地教师城乡流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城乡教师流动的意义.然而,由于相关制度缺失,教师对于参与城乡教师流动存在顾虑.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学校和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在参与城乡教师流动的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既需要从正式制度层面确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保障制度建设,又需要从非正式制度层面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教师管理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教师管理制度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教师"道德人"假设而轻教师"经济人"假设;重视教师管理的正式制度而忽视非正式制度;重视教师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而忽视激励功能;重视政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而忽视家长的参与等.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本文指出教师管理变革的方向应包括:承认教师自利行为的正当性;充分利用教师管理的非正式制度;强化教师管理制度的激励功能;扩大家长参与教师管理的权力等.  相似文献   

9.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16):11-12
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自发、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正式学习的策略,即改变教师的传统学习观念,增强非正式学习意识与动机;优化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完善教师非正式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推动知识共享;重视教学反思,促使经验积累;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在正规培训之外所进行的所有学习活动。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填补正式学习的缺口;有助于拓展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非正式学习主要有"由教师个人发起的非正式学习"和"由人际互动促成的非正式学习"两种形式。要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就必须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学习时间、空间的保证;赋权于教师;建设合作信任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制度体系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组成,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的特征与功能。现阶段,应高度重视我国公共管理正式约束的创新作用,特别是正式约束的形成机制;应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变革创新,使之与正式制度变迁相互协调。完善有效的实施机制是制度创新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非正式制度建设,其特点是制度供给相对不足,变迁路径依赖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自身规定的内涵,在变迁和创新中存在固有缺陷.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等方式将正式制度的建设与非正式制度结合起来,可创新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应当采用以下策略:创设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氛围、搭建促进非正式学习的基础设施、帮助教师提高学习能力和整合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乡教师的流动总体上呈单向性,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制度不完善.从制度的视野予以分析,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受到正式制度的缺失与非正式制度惯性的双重影响.因此,需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的构建和完善相关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社会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通过制度分析发现,我国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着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性别分布等不均现象,而制度失范是其核心原因,通过规范的制度博弈,整合制度系统中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等核心要素,可以解决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制度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校本研修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重视发挥学校非正式教师组织的作用,以有效弥补学校行政管理安排下的教师教学研修的不足,更好地固化活动平台,淡化行政色彩,强化研修意识,优化社团策略。在校本研修中,要让学校非正式教师组织与正式教师组织同工同谋同等待遇,使之成为学校正式教师组织的延伸和补充,实现协调发展,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学校提高管理效益,奠定长远发展的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校本研修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重视发挥学校非正式教师组织的作用,以有效弥补学校行政管理安排下的教师教学研修的不足,更好地固化活动平台,淡化行政色彩,强化研修意识,优化社团策略。在校本研修中,要让学校非正式教师组织与正式教师组织同工同谋同等待遇,使之成为学校正式教师组织的延伸和补充,实现协调发展,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学校提高管理效益,奠定长远发展的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新时代加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办高质量教师教育的信念、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专业建设、师范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发展困境.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应坚定教师教育乃国之重器的信念,树立举办一流教师教育的目标,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开展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培育有显示度的师范文化,并且在信念、制度、专业和文化系统上协同推进,才能够遵循教师教育规律,彰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新时代所希冀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20.
从综合性视角进行考察,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关键原因是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整体失灵,表现为正式规则低效、实施机制孱弱及非正式约束缺失。大气污染防治制度摆脱失灵困境的唯一途径是制度变迁。我国应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路径,借鉴他国的制度选择,构建出有效的制度变迁方案,包括培育非正式约束、完善正式规则及强化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