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德育功能,是造成德育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理论突破和实践转向.以师生主体间性与和谐德育的契合性探究为新生长点,对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不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2.
自我的构成与非个体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处于一种同构的关系.师师、师生和生生等三个类别主体间关系,尤其是生生间的充分交互关系,构成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导生制是主体间性思想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新模式,同时提供了高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高校德育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缺失以及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确立问题,其意在于: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校德育主体间即师生间真正的平等交往的伦理关系,使高校德育主体走出交往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当前自媒体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表达场域。催生了高校大学生自媒体叙事语境的生成,也为高校德育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高校师生两个白媒体主体及其叙事表达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大学生与高校德育叙事场域以及新型师生博奕的形成.并由自媒体间互性特质出发,提出高校自媒体主体间性德育叙事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高校德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高校德育必须构建教师与学生主体相和谐的德育主客体,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统一的德育新途径,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互动的德育网络,必须做到师生和谐、知行统一、环境协调。  相似文献   

6.
自我的构成与非个体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处于一种同构的关系。师师、师生和生生等三个类别主体间关系,尤其是生生间的充分交互关系,构成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导生制是主体间性思想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新模式,同时提供了高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双方的交往缺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本文试从主体间性的视阈来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德育主体间性是指德育活动中的交互主体性。德育活动的过程是主体间交互影响达成共识、互识的过程,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是对德育活动认识的进步。德育主体间的差异和大学教育的价值缺失都要求高校德育主体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高校德育主体间张力的结构由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等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德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从自身讲,它是对主体性德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主体间性德育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主体间性德育过程中,人不但要追求自身的主体价值,也要理解其他主体的价值,建构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主体性价值。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中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德育的终极价值;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微博和微信定义的微时代重构了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发生的境域。微时代下师生本真关系的结构性变革,非同质化的"微"教育,合手段与合目的时代要求,导引出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历史必然性。为把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进驻微博和微信,改变"失语"状态,生产"微语";实现"微言"与"大义"的对接,发挥学生的"长尾"作用,促进学生从自主走向自律,达到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最高级,实现高校德育目的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12.
网络德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方式。贝哈马斯交往理论分析认为,德育是师生主体间相互理解,达到一致的行为,揭示了师生交往即德育的本质,其核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研究社交网络师生关系的状况和交往行为模式的改变,充分认识朋友型、亦师亦友型、形式型的社交网络师生关系形态特点和师生关系异化原因,是实现网络德育常态化,提升网络德育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释了"师生共生德育"的涵义,着重分析了"师生共生德育"的七大特征教师的指导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特征、道德自由与行动规范统一的特征、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特征、人与社会的融通性特征、师生共生的创造性特征、共生德育课程的非确定性特征、共生德育的反思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共生德育与非共生德育得以区别,充分体现和尊重了主体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对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六种,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人生观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人生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在它的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表现为在教学、德育和管理活动中师生相互客体化和对象化,教师的"独白"替代了师生的对话.要摈除被物化了的师生关系,建构合理与和谐的本真师生关系,就要确认并彰显师生关系的"善"、"平等"和"幸福"的伦理意蕴,并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消除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与阻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德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人学理念。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德育改革创新人学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和彰显主体间性是当前高校德育实践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7.
肖明艳 《文教资料》2008,(31):169-171
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需要具有高尚品格与和谐精神的人.对此,高校德育义不容辞.本文从和谐德育的本质内涵、高校和谐德育提出的必然性以及实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双方的交往缺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本文试从主体间性的视阈来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概述了主体间性的德育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认为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即注重生命关怀,传递师生温情;回归生活世界,还原德育本真;对话交流,促进有效交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释了“师生共生德育”的涵义,着重分析了“师生共生德育”的七大特征:教师的指导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特征、道德自由与行动规范统一的特征、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特征、人与社会的融通性特征、师生共生的创造性特征、共生德育课程的非确定性特征、共生德育的反思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共生德育与非共生德育得以区别,充分体现和尊重了主体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