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在外交部长王正廷的主持下,围绕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展了一场温和型的革命外交运动。"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破了这一进程,让王正廷的外交工作异常艰难,最终在民众的抗议下引咎辞职。在这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同列强艰苦谈判,收回了关税主权,部分租界与租借地等,但这场外交运动也因国家内忧外患而失败。  相似文献   

2.
1917-1927年这一时期中国的政局风云变幻,美国在对待南方革命政府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因此,希望中国国内政局稳定,并且不被其他列强所独占,推行门户开放政策这是美国的一贯立场,当南方革命政府建立后,美国认为它妨碍了中国的安定,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故对南方政府持有敌视态度,在外交上只承认北京政府。当南方革命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和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迫使美国修订其对华政策,放弃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列强一致原则,率先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从而取得了外交上的对华优势。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国内日益紧张的抗议局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以戴季陶为首的特种外交委员会,委以外交决策大权.戴季陶接任后自感临危受命、责任重大,故而工作异常勤勉.本文拟就其后期紧随蒋介石,从抗战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角度上谈谈他的外交努力和评价启示.  相似文献   

4.
日本军部内的皇道派与统制派在内政、外交等方面的矛盾,导致了1936年2月26日的空前大政变。二二六事变不仅关乎日本内政,而且对外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则首当其冲,因此中国朝野对此事变均分外关心。政变发生后,中国各大媒体即对该事变持续进行大幅度报道,对其发生背景、原因、影响、政局变动及善后处理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舆论更关心由该事变而引发的中日关系变化、日苏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等问题。以民间舆论为代表的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起到了相互配合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普通国家"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二战结束后至今,日本历届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政策调整,通过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平台和"跳板",将海外派遣自卫队的行为制度化。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特征是:(1)日本参与维和行动有高度的选择性;(2)日本参与维和行动具有强烈的目的性;(3)"新保守主义"对日本的维和政策有强大的影响力;(4)日本的维和环境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所引发的信息时代传播革命,不仅使重大危机事件的影响更大、传递范围更广,还赋予了危机新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政府与媒体在危机传播中肩负共同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心理安全阀的媒体,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因此,政府应使其成为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通过媒体及时回应公众诉求;媒体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客观反映公众诉求,同时将政府的危机处理反馈给公众,消除社会心理不安。  相似文献   

8.
1934年在南京发生的日本驻华使馆副领事藏本"失踪案",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次外交讹诈,其目的是要将个体事件扩大化,借机出兵占领南京附近军事要地.突发这一外交事件后,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在汪精卫主持下,在事件处理及应对方面表现出了临阵慌乱和一味妥协的态度,同时亦被迫采取了发动政府与民间力量广泛寻人等行动,并取得了收获,其结果意外地化解了这一突发的危机,客观上使日本的阴谋归于破产.从这件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可以得到若干历史经验及启示:一是有关当局和当事人在遭遇外交突发事件时要沉着冷静,不能慌了手脚,要预先准备好预案,临阵才不致出错;二是要重视舆论导向,为解决外交突发事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三是应适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外交突发事件的处理解决;四是外交要由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国家不强,在国际舞台上腰杆不直,就会总是受制于人,被动挨打.所以,要有效地防范和应对涉外突发事件,其最根本的办法是国家要迅速强大起来,使国际上居心叵测者不能也不敢轻举妄动.  相似文献   

9.
马学松  刘金银 《新高考》2005,(12):35-39
[学法点津] 1.了解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往的过程及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方针、政策、发生的重大事件、涉及的重要人物。明确本专题的重点: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辉煌的外交成就,近现代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等;难点:外交政策、策略的调整,正确认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些外交努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一贯十分重视开展联合国外交.战后初期,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以重返国际社会为主要目标.加入联合国后,日本开始借助联合国提高国际地位和增大国际影响力,但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严重从属于对美外交,缺乏独立自主性.冷战后,甘本的联合国外交被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重要台阶,而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日本外交战略的最核心目标.为此,日本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并借机两度向"入常"目标发起冲击."入常"是日本既定国策,在短期难圆"入常梦"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最现实的选择是先谋求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在日本多元化外交战略中强化联合国外交的基础,从而为最终实现"入常"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的灭亡,其症候之一是外交失分。在时人看来,清末外交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败"。清政府外交失分,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民众的爱国抗外行为发生了矛头转向,即由外而内,爱国风潮之火烧向清政府自身。症候之二是舆论失控,其表现为谣言蜂起及舆论界的独立趋向。这直接导致舆论放大效应,使得清政府风雨飘摇,在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并非致命的攻击之下,迅速土崩瓦解。症候之三是民众的组织化趋向,如农会、商会、工会、学会等。之所以如此,与合群思潮及政府支持有关。总之,外交失分、舆论失控与民众的组织化三大症候,昭示着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吕律  陈欣 《华章》2013,(32)
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5月7日开通“外交小灵通”微信账号,这是首个正式上线的中央部委政务微信。“外交小灵通”政务微信的推出代表着“政务微信”这个新传播利器已经大范围普及、发展,在政务微博后,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在转型期中,进行社会服务维护和舆论管理的“政民沟通”新工具。  相似文献   

13.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比较紧密,尤其是在1928-1938年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改善到最终的破裂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以及纳粹的上台,德日最终走上了勾结的道路,中德关系破裂,中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在不到二十的时间里,在日本侵华步步逼近的状态下,德国在中日之间穿梭,从对中日的"等距离外交"最终倒向日本。  相似文献   

14.
朝鲜半岛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天然的地缘关系决定了朝鲜半岛对日本有着亘古亘今不变的战略意义。但是,深刻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冲突,使日朝关系长期处于复杂、敏感和脆弱的状态之下。因此,"对朝政策"成为了战后日本每一届政府"亚洲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把日朝关系置于东北亚政治框架中进行探讨,并对日本民主党政权的朝鲜政策进行梳理及分析,阐明其政策基调及风格,进而提出符合我国战略利益的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信息处理平台,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也使当今社会多了舆论载体。我国的互联网在媒介中功能定位逐渐清晰,但其影响是双重的。作为政治舆论的传播方式,其主要功能是:政治意愿传播、维护公民权利、支持国家外交。要充分认识政府加强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引导的意义,增强引导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进而,实现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卖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交保障占领",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若槻内阁按照以前做出的预案而做出的重要方针,核心是追认军方的行动合法,尽力以外交手段美化军方的侵略行为,以使让世界各国"谅解"其占领的合理性。日本政府一方面连发声明、说贴欺瞒各国,为关东军的侵略辩护,将中日纠纷责任推给中方,渲染自己的"不扩大"方针;另一方面又为军方无视须与政府"商洽"的约定而不断扩大事态感到越来越难堪,终致若槻内阁垮台。12月13日,犬养毅组阁,抛开"外交保障占领"的遮羞,赤裸裸地奉行支持军方的方针。  相似文献   

17.
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二战"后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开始。日本高度重视"UNESCO外交",在迄今为止的64年时间里,与教科文组织保持了紧密互动。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始国与重要成员,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进程,中国也越来越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比日本,中国其实拥有更多的优势,教科文组织也将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多边外交平台。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积极谋求列强的外交支持和国际承认,以期巩固其统治和取得国际合法地位。但列强基于中国政局的错综复杂、在华权益得失权衡以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取舍等因素考虑,在给予南京国民政府的承认过程中也是复杂多变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和运行,多元主体共同融入社会公共治理之中。多元利益主体不同的诉求,构成公共舆论的基础。本文从治理视角切入,分析全新互联网时代,公共舆论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尝试性的提出公共舆论的社会治理功能,政府应对新形势下执政生态环境的自身定位及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科学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20.
国民对外交的积极参与是民国时期外交的一个特点.在民国南京政府统治时期,一方面,民众在参与外交的过程中,能够摒弃党派之争,关注民族的真正利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不计其数的突发性集体行为及由此导致的政府与民众的对立,引起了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使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及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另外,国民政府往往站在党派利益的角度,对广大学生群众的外交诉求加以压制,最终引发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全面危机.国民外交运动体现了国民对外交的关注,是广大国民参与政治的一种形式.事实表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广大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国民外交运动中,合理伸张民众意见可以促进民众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面对民众的外交诉求,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对民众运动加以抚慰与疏导,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利益第一的原则,否则将会使自身限于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