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问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援天命以发问”,曾一口气向老天爷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名之曰《天问》。而我也要“援树命以问之”——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读《天问》,而悲其志,见于《屈原列传》,是屈原作《天问》也。及王逸为《章句》,亦云:“《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作《天问》,固无可疑。王云:“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也。故曰《天问》也。”按《天问》一诗,问事一百  相似文献   

3.
<正> 一对《天问》的全面校理、多维探索,是龚维英楚辞研究的致力之处。具体地说,龚维英认为《天问》所叙与《史记》之《屈原列传》、《楚世家》等史籍记载相合;从《离骚》、《天问》所反映的年龄、对天命的态度可以看到屈原思想的发展脉络;《天问》带有明显的南方“蛮夷”色彩,其著作权应归屈原。进而从屈作内证论定《天问》作于晚年放逐途中,始于顷襄王初年前后,定稿于自沉之前,与《哀郢》相先后。他  相似文献   

4.
《天问》“授殷天下”节四句有多处误字,应予校正,此节闪烁着屈原反天命论的思想亮点,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屈原从怀疑天命论出发,对商纣王作了某种肯定,体现了诗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天问》之奇,在一“问”字,充分体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作品中彻底的怀疑之辞,表明诗人处于绝望之境。由此推论,《天问》当作于顷襄王十三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天问》虽然激愤,这种中国式的怀疑只停留于把人引向善恶忠奸的人伦思考,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天问》作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千古之谜。若将《天问序》与同治《益阳县志》:“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的记载加以比较,就可发现上述记载显然来自沅湘之间的民间传说。屈原的“放流”,应是身负朝廷使命,执行游说“湘西之濮”诸部族等“蛮方”方国同心同德抗敌救国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天德”一词首现于西周中期的法律文献《吕刑》中,它的出现是随着西周政权的日趋巩固而进一步神化王权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统治者借助于“天德”的神圣性以论证王权至上的政治企图。“天德”具有哲学内涵,相当于“天道”,它直接引发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规律、社会伦常以及人道性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不仅许多诗句很难确解,而且它的题意,诸多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大体有这样几种意见: 一、认为《天问》,是屈原问天。如:最早对《天问》作注释的王逸,就这样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这种意  相似文献   

9.
天道观,就是对天的看法。看法不同,观点各异,在哲学上就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天问》宣传的是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批判的唯心主义天命论,因此,《天问》的天道观,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屈原处在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时代,诸子们谈论天道的,大体上可分为三派:一派可称为尊天派,以子思、孟轲为代表,认为道的本原出于天,人们只可以  相似文献   

10.
孔子之前的时代天命观盛行,他认识到天命观与弘道之间的相通之处,沿着"天命——天道——人道"的思想脉络与"畏天命——修德命、安禄命——成君子"的行为脉络,致力于弘道事业。孔子从时人的认识水平出发,以天命为精神支柱与依据,宣传儒家仁义礼智信之"道",从而将思想文化重心由"天命观"转向"弘道"。这个思想重心的转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他将文化视角由神转向人,由不可知的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难以理解的诗作,作者在诸多的问题中提出了对于传统的宇宙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怀疑与思索。基于此,从屈原的价值观入手,通过对其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困惑的分析,揭示屈原在《天问》中所反映的问题——道德追求的价值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龙文化在孔子、荀子那里实现了重大理论跃迁,充分展现出了多层次的思想视界。这一重大变化的文化背景是先秦诸子争鸣这一理性时代的照临。孔子、荀子在龙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在龙与天道、人道的理论贯通与文化塑造方面,具体阐发了龙之德的三个方面,即神圣之德、玄妙之德与君子之德。  相似文献   

13.
今年9月27日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我们纪念孔子,继承与弘扬孔子的优良思想理论,对于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参考价值的。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一个哲学理论家。他的思想理论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形成的理论。孔子是唯物主义者,其理论充满辩证法。本文就专门研究孔子的唯物论与辩证法。1.唯物论孔子的理论,分为天道、地道、人道,称为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讲的是自然科学,人道讲的是社会科学。“人道迩,天道远”,天道抽象难懂。“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  相似文献   

14.
凤凰山吊古     
凤凰山坐落在湖南省桃江县城的东北角。传说,在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这座山头上栖息过一只凤凰。而今,这个有着吉祥名字的山,已成为桃江的一处名胜。山下,有柔情万种的资水为之增色;山上,更有多处古人遗址为之添辉。天问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处,(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有湘阴,则《天问》作于此,不为无据。”)古有天问阁,今仅存一石碑,镌有“古天问阁遗址”六字,虽年代已久,字迹仍清晰可辨。想屈原当年就是在此地,心怀千古忧愁,该是怎样的心情?天问阁下的江水边,…  相似文献   

15.
郭店儒简的天命、天道观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并有深入的发展。其一强调“天生百物 ,人为贵”的道理 ,其二以“天常—人伦”相结合 ,深化、发展了古老的天命观 ,其三“知命”作为简书天命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有一些新的理解。最后简书把天道、人道贯通起来 ,且突出地论述了人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天问》为历史教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的楚庙书壁说虽然能就内容构成与体运用两方面对《天问》的产生作出统一解释,但由于缺乏任何旁证且设想过于奇特,令人难以置信。通过对《天问》的内容、体形式与我国古代各类蒙学教材加以比较,并结合屈原本人的教学经历进行考察,可以确证《天问》为屈原编写的一部历史教材,大约完成于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期间。“天问”二字的含义乃“君问”与“师问”之混合。  相似文献   

17.
四季轮回     
天道是不可战胜的。天命自然难违。 季节乃自然的天命,其运转轮回,每时每刻都泄露着天机。 窝居在长江下游的季节里,一个收获,就是在十四年的长夏之后,又触摸到了来自江南远古的季风。那一天,大地流火,酷热难当,连树叶都停止了呼吸。可到了晚上,天下突然沁沁凉凉,不经意间,被感冒了。 一查日历,立秋了!季节的转换如此突然,一丁点儿心理准备也没有。 这就是天道!人道的许许多多,是被天道所限定的。顺者则昌,逆者则亡,历史中的我的同胞们,同胞的同胞们,很少能有违忤的。 太史公在《史记》的自序里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诗经》的“豳风”有一首《七月》,其一曰:  相似文献   

18.
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相比,《天问》是充满理性的。《天问》的学性不强,但是它对后世学产生影响却并不小。受《天问》以问谋篇的形式的影响,后世产生了一批模拟《天问》的作品,并出现了“问对”这种新的体和“天问体”诗歌。同时,《天问》也对后世诗歌和个别言小说在内容上产生过影响,并刺激了后世诗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天问》屈原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中"顺欲成功,帝何刑焉"一句中的"顺欲"一词从古至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本文在罗列各家说法的基础上,试图结合相关材料进行一一辨析,以期探究《天问》中"顺欲"一词在屈原笔下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20.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