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物理(甲)第二册第165页:“电容器串联后,电容减小了,但耐压能力提高了。”其它物理教材及参考读物中,在谈到电容器串联时,也有“提高耐压”之说。实际上电容器串联后能否提高耐压能力与电容器的客量、额定电压、绝缘电阻及其搭配情况等各种因素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讨论。一、设电容分别为C_1、C_2的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如图1)。每个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分别是U_1=Q/C_1和U_2=Q/C_2,则U_1/U_2=C_2/C_1,且U=U_1+U_2=Q/C_1+Q/C_2,式中Q为电容器每个极板上所带的电量,设C_1的额定电压为U′_1,C_2的额定电压为U′_2,则C_1U′_1和  相似文献   

2.
设有两个电容器,它们的电容和耐压分别是C_1、U_1和C_2、U_2。把这两个电容器串联起来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由于两个电容器的带电量相等,所以实际承受的电压U_1′和U_2′与它们的电容成反比,即U_1′:U_2′=C_2:C_1。而U_1′ U_2′=U。由这两个关系,可以得到U=(C_1 C_2)/(C_2)U_1′和U=(C_1 C_2)/(C_1)U_2′。电容器C_1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就是它的耐压U_1,当U_1′=U_1时,加于串联电容器的电压也达到最大值,所以串联电容器的耐压值应该是U_m=(C_1 C_2)/(C_2)U_1。同理,又可得  相似文献   

3.
我们看下面的两个例题: 例1、两电阻R_1、R_2并联,若R_1=630欧,R_2=70欧,求总电阻。解:由1/R=1/R_1+1/R_2得 1/R=1/(630)+1/(70)=1/(63) ∴ R=63(欧) 例2、电阻R_1=200欧,R_2=50欧,求并联时的总电阻。解:由1/R=1/R_1+1/R_2得  相似文献   

4.
有一道关于带电电容器的连接物理竞赛题,题目如下: 例1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压U=6伏,电阻R=5欧,电容器C_1=1微法,C_2=2微法,若先使电键K闭合,然后再将K断开,则断开后C_1两极板间的电压为____伏,C_2两极板间的电压为____伏。 分析 K断开前C_1带电量q_(10)=C_1U=6微库,C_2不带电,K断开后,C_1与C_2串联,多数考生仍按原来不带电的电容器串联的分压规律,得到  相似文献   

5.
串、并联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是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下面介绍几种巧解方法。 一、等效电路法 例1 三个电阻R_1为13欧、R_2为6.5欧、R_3为1.3欧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是( )。 (A)大于1欧 (B)小于1欧 (C)等于1欧 解析:把R_2看成是两个R_1并联的等效电阻,把R_3看成是10个R_1并联的等效电阻,这样R_1、R_2和R_3并联就等于13个R_1并联,所以,总电阻R=R_1/(13)=1欧。故应选(C)。  相似文献   

6.
在讲解了电容器的连接后,常举如下的例题:将电容量为C_1,C_2的电容器分别充电至U_1,U_2。然后如图1连接起来,求连接后电容器两端电压U′。对这种连接的等值电容,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即C=C_1+C_2此题的解是简单的(见高中物理试用  相似文献   

7.
现行初三教材“研究串联电路”一节,其核心任务是推导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导体电阻的大小关系。它的推导过程是: 设串联导体的阻值依次为R_1、R_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R(图8-27),那么, U=IR,U_1=IR_1,U_2=IR_2 把上列各式代入U=U_1+U_2中,得到 IR=IR_1+IR_2 所以R=R_1+R_2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验到,上面的推导过程有两点不足:其一,由于学生只知道“导体的电阻”,至于“电路的总电阻”,学生对它还需要有一个感知认识过程,假如就这样将“电路的总电阻”以及“U=IR”直接抛授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其二,该推导过程得出结论很突然,也显得有  相似文献   

8.
原题:在图1(1)所示电路中,其U—I图线如图1(2)所示,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若电路改为如图1(3)所示,R_0=4欧,变阻器阻值范围如前所求,求安培计读数的变化范围。本题的参考答案是:1.67安≤1≤2安。对此,笔者认为欠妥。现讨论如下: 由ε=U_1+I_1r=U_2+I_2r得, r=(U_1-U_2)/(I_2-I_1)。由图象可知 r=(8-0)/(10-2)=1(欧), ∴ε=U_1+I_1r=8+2=10(伏)。  相似文献   

9.
方程1/x+1/y=1/z是从诸多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数学模型(方程)。在电学中,它描述着并联电路中两个并联的电阻R_1、R_2与总电阻R之间的关系,即1/R_1+1/R_2=1/R。它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串联电容器的合电容C的倒数等于两个电容C_1,C_2的倒数之和,即1/C_1+1/C_2=1/C。在光学里,它反映球面镜成象的物距u、象距y和焦距f之间的关系,即1/u+1/y=1/f。在数学中的表形式更多,已有人对此作介绍,这里再列举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学物理遇到形如1/A=1/A_1 1/A_2算式的有四处: 1.两电容器串联的总电容1/C=1/C_1 1/C_2 2.两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1/R=1/R_1 1/R_2 3.两个电灯并联在电源上,它们的功率分别是P_1,P_2如果把这两个电灯串联,接在原电压的电源上,其总功率1/P=1/P_1 1/P_2 4.电炉热水器有两组炉丝,单独接入其  相似文献   

11.
<正>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一些往往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中滑动变阻器的移动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电压表的示数不能调节到保持不变等问题上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没有总结解这类题型的方法,若能够巧用串联电路分压原理,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上述问题。一、串联电路分压原理的内容和推导(1)内容:如图1所示,电阻R_1、和R_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_1两端的电压为U_1,R_2两端的电压为U_2,则U_1/U_2=R_1/R_2。  相似文献   

12.
下面的题目是1992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的第10题: 两电阻R_1、R_2的电流I和电压U的关系图线如图1所示,可知两电阻的大小之比R_1:R_2等于 (A)1:3. (B)3:1. C3:1. 有的考生是这样解的: 因为R=U/I=(ΔU)/(ΔI),所以,图线的斜率即为该电阻的倒数:  相似文献   

13.
基本常数:1/4πε_0=8.99×10~9Vmc~(-1) 题1:在图一所示的电路中R_1,R_2……R_8是有限电阻器,电流计G与电阻R_8串联后接在B、F两端之间。如果定义α、β如下: α=R_1/R_6,β=(R_2+R_3)/(R_4+R_5),求证当R_5=0时,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计的条件是α=β。再定义λ=R_4/(R_4+R_5), μ=R_5/R_7,  相似文献   

14.
错解分析4例     
例1 把两盏标有“6V 6W”,“6V 2W”的电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上。求两灯泡的实际功率。 错解∵R_1=U_(1额)~2/P_(1额)=(6V)~2/6W=6Ω, R_2=U_(2额)~2/P_(2额)=(6V)~2/2W=18Ω, ∴I=U/R_1 R_2=12v/6Ω 18Ω=0.5A. 故 P_1=I~2R_1=(0.5A)~2×6Ω=1.5W, P_2=I~2R_2=(0.5A)~2×18Ω=4.5W.  相似文献   

15.
问:把阻值为R_1和R_2的纯电阻先后分别接到内阻为r的一个电池的两极,在什么条件下电阻R_1、R2能发出相同的功率? 答:当接上R_1时,R_1上发出的功率为 P_1=(ε/(R_1 r))~2·R_1当接上R_2时,R_2上发出的为功率 P_2=(ε/(R_2 r))~2·R_2令P_1=P_2,得R_1/(R_1 r)~2=R_2/(R_2 r)~2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要求:“能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按照这一要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中的计算题灵活性有所提高。 请看下面几例。 例1 在串联电路中,两电阻R_1=4Ω,R_2=2Ω,电路电压为9V。则R_1、R_2的电压分别为U_1=_V,U_2=_ V。 (1997,湖南省中考题) 分析与解:画出如图1的电路,对整个电路和各段电路用欧姆定律,有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公式M=C_M(R_2SU_1~2)/(R_2~2 (SX_(20))~2)(式中 M 为电动机电磁转矩,C_M 为电机结构常数,U_1为输入定子绕组的电压,R_2为转子电阻,X_(20)为转子不转动时,即 S=1时的漏感抗,S 为转差率)作出 M=f(s)的曲线如图1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物理下册“串联电路”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有一盏弧光灯,额定电压U_1=40伏,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I=5.0安,应该怎样把它连入U=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该题在高中物理乙种本下册中也用过)书中分析后给出解答是:R_2=180/5.0=36欧,需串联36欧的电阻后弧光灯可以连到220伏的照明电路中使用。最后还总结“这道例题告诉我们,串联电阻可以分担一部份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R=U/I表示导体的电阻,那么在一个物理过程中,找出伏安特性曲线的两个状态对应的电压值U_1和U_2、电流值I_1和I_2,得出电压变化量△U=U_2-U_1,电流的变化量△I=I_2-I_1,能不能用(△U)/(△I)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呢?对于不同情形下的伏安特性曲线,其U/I、(△U)/(△I)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是我们在恒定电流教学中常思考的问题.下面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推理无据例把电阻值分别等于2欧姆、3欧姆和6欧姆的三个电阻尺R_1、R_2和R_3并联,求总电阻。错解R=R_1×R_2×R_3/(R_1 R_2 R_3)=2×3×6/ (2 3 6)=36/11≈3.3(欧姆)剖析错解的原因是根据两个电阻并联时总的电阻R=RR/(R R),主观地推出错解中的三个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公式,这是毫无根据的。正确答案是:1欧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