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这位作者寄稿时,曾附有一封短信,信中说:“去年我参加了两本教材的编写。有一本,印出后我才发现有××长署名的序,一问才知是主编代写的。知道我反对,没告诉我这个副主编。另一本,由我主编的,几个人都提出要写一篇序拿北京去请领导签个名,我未同意。沈阳市一位青年同志送给我一本他们编的书,序是一位××长署名的,却不是××长写的。上周哈尔滨一位同志来信说我和他合作编译的书。他将代××书记或××长写一序,我回信不同意。”看了这封信,我们决定发表来稿。  相似文献   

2.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3.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4.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5.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6.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一位初学写稿的同志,给我两篇稿让我修改。一篇是写某村打50眼小压井抗旱。我知道那个村很小,已实现井电配套,怎么又打那么多小压井!他说,实际只打10眼,多写了40眼是为的容易被采用。另一篇题目是“救救猫”,一看,内容同我寄给中央报刊那篇稿基本一样。他说,你往中央发,我往省里发,互不影响。听了他的“理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各地层层举办通讯员学习班,但是讲写作技巧的多,讲职业  相似文献   

8.
1942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陆定一同志叫我到他和秦博古同志办公的窑洞里去,告诉我说:“过几天,就是鲁迅去世六年了,我们要发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先生;你去准备一下,写一篇,拿给我们看看……”说时,他和博古都望着我,面带微笑。为《解放日报》起草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对我当时那样一  相似文献   

9.
人民文学十一月号发表了刘柏生的两篇小说,刘白羽同志特写了一篇文章《写在两篇短篇小说前面》,加以推荐。我们转载其中一篇《第一次当队长》,供同志们学习参考。刘柏生同志是牡丹江市沿江公社立新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一九五七年初中毕业之后,来到农村安家落户。八年来,他在这里扎了根,结了婚,入了党,三次当干部,又三次当社员,无论是上是下,他都经受住了考验,劳动和工作都相当出色。前不久,他是一个生产小队的政治队长,现在他代理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的业余创作活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刘白羽同志说:“在这里的一个早晨,我读了《第一次当队长》这篇小说。一种清新之感,涌入我的心中。”他评论这篇小说是,“朴素,真实,生动”“以贫下中农新的一代的立场、感情,描写出一个感动人的老贫农的形象”。我们觉得,《第一次当队长》的朴素、真实、生动的特点,对于改进新闻写作的文风,大有启发;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刘柏生同志是怎样以“新的一代的立场、感情”来记述我们的新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于政委送槁“编辑同志,这是咱们师一个报道员写的稿子,你看行不行?”编辑抬头见送稿人是一个大校,忙起身让坐。当得知他是师政委时,激动地说:“于政委,就冲这件事,我敢肯定,你们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一定能搞好……”这是10月下旬的一天出现在军区报社的一幕。这之前,于政委到某团二营蹲点。营部报道员小龚写的一篇新闻稿,无意间被枪委看到了。于政委看他写得还可以,时效性又很强,就对小龚说:“明天我刚好到军区开会,稿子我给你带到报社吧、”尚副师长送站一天,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尚副师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车子快出师机关院门时,…  相似文献   

12.
1988年3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选出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而且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而言 ,这是邓小平同志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开端和体现。作为新华社记者 ,从我采访党的十三大开始 ,就酝酿写一篇反映这方面改革的报道 ,到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我又在会上采访 ,并把写篇这方面报道的想法报告了杨尚昆、薄一波同志 ,他们两位老人家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薄一波同志说 :“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你们新闻界是得要有一篇反映邓小平同志带头不搞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重头报道 ,就由你来写吧。”他还陆续…  相似文献   

13.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4.
刚进军校时,我业余爱好就是读报。每每看到军报、空军报上总有空军一航院“赵光瑞”的字样,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政治部副主任,号称学院第一号笔杆子。二年级时,队里让我担任新闻报道组长,我感到肩上担子重、压力大。业余时间总是拼命写稿。有一次,我将写好的新闻稿去政治部盖章,只见一位上校军官坐在办公室里,由于见稿心切,我就冒昧地进去让他盖章,他仔细地审阅着我的稿子,微笑地对我说:“这篇稿子内容太空洞,你回去再重新写吧!”回去后我才知道那位就是我心中崇拜已久的赵副主任。第二天,我把重新写好的稿子…  相似文献   

15.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6.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17.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8.
文学入门,应当由小到大,由低到高,这是许多人成功的经验。我开始写作也和一些年轻的同志一样,一开始就写大长篇,用了一年多业余时间,写出20多万字。当时在青年出版社工作的作家萧也牧同志看了这部稿子。他约我去谈心。他鼓励我,看了这篇稿子以后,觉得我有才华,有生活,可是缺乏驾驭长东西的经验,写长篇是有困难的。他说:这样会适得其反,我建议你练短篇,练基本功,从小到大。我那时候虔诚得很,是我第一次见到老作  相似文献   

19.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有幸第二次参加了本师新闻报道学习班。在实习采访中,有位同学在一天之内就采写了四篇稿件,在分寄时,他叫我看了一下,我看后直言不讳地说:“写得比较成功,只是有。两篇标题不怎么样,最好改一下。”他听后莞尔一笑道:“嘿!只要内容能中编辑的眼就行了。”他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那几天报社沈编辑为了修改学员的新闻标题,整整一上午冥思苦想的情景;并由此联想到有些通讯员在拟制标题时那种不可取的依赖思想。这些同志认为只要把内文写好,就算完成了一篇稿子的全部任务,心想编辑一定会给加上一个漂亮的标题。殊不知,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往往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