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烟台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级化发展成为突破烟台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通过信息化建设改造烟台传统制造业,打造高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是提升烟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客观评价我国大陆地区区域IC设计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客观依据,在建立区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陆三大集成电路产业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及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竞争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大陆地区的IC设计竞争力较弱,但是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并针对不足从增加投资、重视创新及人才战略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技术革命进程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度资本密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之一,其产业发展水平与竞争力水平代表着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特别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其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本文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困境进行归纳总结,并为其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区别于以往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主要强调了集群与核心企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从核心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潜力进行实际评价,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潜力的得分与排名,并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群财政科技拨款、集群占所在城市GDP比重3方面。  相似文献   

5.
吴姗姗  张凤成  曹可 《资源科学》2014,36(11):2386-2391
科学评价沿海各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对于寻找竞争优势、改善竞争劣势、合理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海洋资源环境条件、海洋经济产值、海洋产品产量、区域社会经济支撑等多种因素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建立了21个评价指标的省级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对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得分,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划分3个层次:广东、山东竞争力最强,应进一步发挥优势,有效提高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天津和上海应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他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壮大海洋产业;广西、海南竞争力最弱,应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海洋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技术产业是技术、人才、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其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经济实力.本文从产业投入等四个方面选取了产业R&D人员投入强度等共计十项指标构建了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对2007年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到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因子:规模产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其中产出水平对竞争力影响程度最大.最后针对本文的分析结论对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从经济与产业发展能力、政策支撑能力、技术资源与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人才资源能力、运营和管理能力七个方面建立了中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并利用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较为接近,但在各项竞争分力上互有优劣。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前提与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辽宁能否科学地审视和准确估计工业产业竞争力,能否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其竞争优势,将直接决定着辽宁在未来区际贸易甚至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通过对辽宁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揭示辽宁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而其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的竞争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提高科技竞争力作为新世纪的首要目标。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最近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由1998年的世界第13位降至1999年的第25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而山东省的省际科技竞争力如何,同样也是全省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根据尤  相似文献   

10.
运用竞争优势理论修正产业竞争力GEM模型,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全面解析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筛选影响服务外包产业指标,完善指标体系。在对苏州服务外包产业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国家正式批准的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国外服务外包产业发达地区作为研究比较对象,全面比较苏州与其他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力争全面清晰认识苏州服务外包产业格局,系统分析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竞争优势及劣势,研究促进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措施,为提升苏州乃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赵修卫 《中国软科学》2001,68(10):95-99
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比较优势赋予核心竞争力以独特性,是基础;竞争优势突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是主导方面,发展核心竞争力应突出比较优势的经济市场价值,同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创新力,文中最后说明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意义,并从要素、技术和产业三个基本层面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甘雨 《中国科技信息》2007,(20):183-184,187
苏州市作为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怎样提高竞争力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本文认为产业聚集是其发展战略的重点,通过企业“走出去”培育开放竞争力环境,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而实现区域经济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区域竞争力基础的多元化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修卫 《中国软科学》2003,68(12):110-114
区域竞争力基础多元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是由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该地区各自竞争力的算术和。这一现象的存在透视出了地区竞争力发展中的缺陷,并且可能对地区竞争力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本文就全球化框架下如何发展地区自主竞争力提出了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汽车产业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类型丰富的产业,长三角是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较早的区域。提高这一区域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角度,构建了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及部分指标的难以量化性和模糊性,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科协论坛》2006,21(2):36-37
产业集聚是一种地域概念,意味着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在某一区域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是一个拥有新的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由于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的集中,企业间的竞争性和协调性加强,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世界性经济现象,是增强区域经济持续竞争力、形成增长极、带动个地区经济发胜的强劲摊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通过“工业强省”战略来推动工业发展,以此实现其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而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其发展水平决定着工业化发展的程度。本文基于甘肃省制造业现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考察。结果显示,甘肃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传统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出现分化,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仍未凸现出来,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名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发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积累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应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竞争力,最终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竞争优势理论下的中西部外贸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国外向经济的发展 ,中西部的外贸竞争力势必会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竞争优势理论 ,对我国中西部外贸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并对提高中西部外贸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依托的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减弱,因此竞争优势的培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是依托比较优势、特色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基本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20.
陈岩峰  谭宏 《未来与发展》2008,29(2):47-49,46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也是产业发展所需资源和环境的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竞争主体与竞争客体上和国外企业存在差异,通过在盈利能力、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比较,提出应发挥比较优势,以成本领先战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