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在喧嚣的世间奔波忙碌,渐渐疲惫麻木时,什么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心灵?读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催生心灵的感悟。有了感悟,就不会寂寞孤独,因为心灵上的震撼是生在内心深处的永不熄灭的火焰,使心灵永远地拒绝冰冻。读书的意义,就在此。读书并领悟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能使入学会用微笑传递情感。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2.
读书是一种习惯.由这种习惯形成的生活方式最终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书是一种需要,它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充实。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提供的。读书是一种享受,读到精妙处,让人忍不住击节叫好;读到伤感处,让人止不住泪眼蒙咙;读到激愤处。让人耐不住拍案而起:读到谐趣处,让人禁不住哑然失笑。读书能拨亮人的心灯,有书相伴必能做个明白人。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生活叫读书。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书是甘露,可以滋润龟裂的心田;书是良药,可以医治心头的伤痛;书是屏风,可以遮蔽尘世的喧嚣;书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  相似文献   

4.
读书真好     
读书,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同时更是一种收获。读书,能让你增长见识,能让你感觉到生活滋味无穷。于是,书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5.
假如有人问“:你是否喜欢读书?”可以预料,难有多少人真心地说“是”。见诸报端的信息和来自生活的镜头告诉我们,如今的国人读书的少了,如今的教师读书的也少了。原因固然多多,细究起来就一个:把读书当成了苦差使。受苦的事,世上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呢?假如有人问“:你是否喜欢享受?”可以肯定,没有几个人从心底里“说不”。因为不论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雅士,享受生活是人之常情。为人师表者,又能有几人真正能抛却贪恋享受的天性?然而,为什么读书不可以是享受?为什么不能让读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闲暇的时光里,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静静地走进书中的世界,细细地品味书中的意境,你便融入了一个疆域无限的精神世界、一个自由无羁的思想王国。你会感受到仿佛有某些精神在你的阅读中传递。在洋溢着墨香的书卷中,你可以畅行无阻地在历史和未来中游弋,你可以心领神会地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交流。于是,你渐入佳境,开始享受读书所赐予你的快乐和幸福。你的思想、情感会完全融入到书中,或与书中的人物同悲或同喜,或与作者的思想交融或交锋,掩卷静思,神游物外。假日中,找一个安静的去处,蓝天白云下,斜阳夕照中,怀一份闲适的心情,捧一本好书,让身心沐浴在文字的甘露之中,...  相似文献   

6.
《湖南教育》2014,(11):42-43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啸徐行?有没有一种读书方式,让人回到“悠扬亦婉转,铿锵复有力”的弦歌不绝?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让人回到“风檐展书法,古道照颜色”的生命状态?今天,我们对话经典吟诵大师李宁,和她一起回溯源头,用中国式的读书方法——吟诵,来享受经典之美。  相似文献   

7.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心灵需要抚慰的时候,置身书的天地无疑是一种放松与休息。读书是快乐的,让心灵在书中憩息吧,因为——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  相似文献   

8.
让语文像花树一样美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根,深扎在“大语文”肥沃的土壤上 大概是从小喜欢读书吧,我总觉得自己注定要与语文结下不解之缘。在那功课不多的日子里,读书听广播成了我最为享受的生活,看小儿书、连环画,听评书连播让我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9.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  相似文献   

10.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领略中华五千年文化,欣赏东方悠久的历史文明。”——题记莎士比亚曾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其实是一种乐趣,让心灵在书中得抚慰,他让人们明白洒脱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他也许还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让人们明白或许读书是最好的出路;他更是一种雅趣,悠悠书香情,久久在我心。  相似文献   

12.
培根说:“读书足以恰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然而有相当部分学生读书非常被动,缺乏阅读兴趣,除课本外不愿读其他书或是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阅读应该是一件愉悦心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乐事,不能让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应该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3.
【读书课开设思路】 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据说,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习俗: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为的是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我们的老师应当成为斯蒂文森的《点灯的人》中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人,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  相似文献   

14.
享受读书     
读书是一种陶冶心性的雅事 ,兴之所至 ,便一卷在握 ,悠游其间 ,与作者心神交汇 ,灵犀相通。其情洽洽 ,其乐融融 ,尽享读书之乐 ,亦深得生活张驰之道。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享受。我读书仅凭喜好 ,不沉迷于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于是 ,读起书来杂念全消 ,心净无尘 ,轻轻松松。记得曾读过曾国藩致其诸弟书 ,他在信中告诫说 :“盖士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读到此句 ,虽…  相似文献   

15.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我们期待通过这样一种合作与分层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书内是生活,书外也是生活,不论在书内还是书外,生活的主题永不变更。走进书内,了解一种生活;走出书外,进行一种生活。你读书时,对书里的生活感兴趣吗?关注书里人物的命运吗?你曾跟书里人物进行过心灵对话吗?敢于质疑约定俗成的规范吗?你能从书里获得些生活经验吗?如果是这样,你的读书已达到了一种境界,从书内读到了书外。在书外,你愿意与读书的朋友们交流交流吗?“书内书外”这个栏目就是为你提供的展示读书生活的舞台,良机莫错。  相似文献   

17.
现在,国外很流行一种独特的读书方式,那就是——“漂书”。最近我们年级也组织了“漂书”活动,它的神奇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路遇李逵     
书内是生活,书外也是生活,不论在书内还是书外,生活的主题永不变更。走进书内,了解一种生活;走出书外,进行一种生活。你读书时,对书里的生活感兴趣吗?关注书里人物的命运吗?你曾跟书里人物进行过心灵对话吗?敢于质疑约定俗成的规范吗?你能从书里获得些生活经验吗?如果是这样,你的读书已达到了一种境界,从书内读到了书外。在书外,你愿意与读书的朋友们交流交流吗?“书内书外”这个栏目就是为你提供的展示读书生活的舞台,良机莫错。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应当指涉及人的心灵,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该具备价值引导的功能,是享受情趣的一种本能方式。英国作家毛姆断言:"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而圆满,使你感觉到更加快乐。"本文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享受阅读,如何教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犁是一位人们熟知的作家,一提到他,人们便会想起他那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荷花淀”风格,想起文学史家称道的“荷花淀派”。在从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中,孙犁是一位读书很多的作家。 对于孙犁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欲望,一种生命的活力。1956年,孙犁患重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仍不见好转。他平日喜爱的书,此时已无心过问。在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