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怡 《青年记者》2016,(11):4-5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食品安全问题曝光的重要源头和渠道.“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公众健康,与民生休戚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将直接影响消费信心,对整个产业链条形成沉重打击,并引发诸多经济问题.从“毒奶粉”到“苏丹红”再到“瘦肉精”“僵尸肉”等等,一系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的出现不断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栾轶玫 《视听界》2012,(4):125-125
早在2007年我就看过一本书,名字就叫《舌尖上的中国》,书里介绍了中国的各类美食,看上去心驰神往,特别是书名,一看舌尖立即生出了滋味。6年之后这本书的题目成了一部纪录片的题目,而且这部纪录片一边走着法国戛纳的红地毯,一边走着中国互联网四通八达的网路,迅速蹿红,成为人们今日舌尖上不断翻飞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由“舌尖”引起的排山倒海般的蝴蝶效应仍在继续.与此同时,网络走红更是让该片人气大增,网民甚至将类似形式和内容的题材昵称为“舌尖体”,《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种“舌尖体”也开始在网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舌尖”甚至有可能成为2012年度的流行语,一部美食纪录片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轰动,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14,(4):14-15
6月6日晚,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下称“舌尖2”,第一季称“舌尖1”)终于落幕,以投入3000万元进账2亿元的骄人成绩刷新了电视纪录片的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6.
建立食品安全档案意义重大,对保障民生以及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食品安全档案的定义和收集范围,以及食品安全档案的积极作用等内容,重点阐述了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的推进举措,以期助力我国进行科学的食品安全档案管理。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报道——构建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利 《新闻世界》2009,(12):130-131
媒介所构造的“第二世界”是当今信息社会人们行动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构造一个食品安全报道上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成为必然诉求。本文侧重于论述如何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来正本清源,以净化食品安全报道的空气。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12,(10):7-7
张同道在2012年第4期《南方电视学刊》撰文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得如此迅猛,出乎预料,击碎了关于纪录片的经验认知与习惯想象。然而.纪录片一旦跃上“舌尖”,必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启示。1.爱众观:从小众到大众《舌尖上的中国》把记录片从小众带进大众视野。成功地为社会设置带来了话题议程,建了一个田园纪录片传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美食提取了不同人群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消解了意识形态分歧,而与美食相应的故乡、童年、母亲等元素则唤起每个观众心底最温柔的情感。大多观众居住在城市,穿行于钢筋混泥土的丛林.忍受放假、拥堵、加班甚至食品安全的生活重负,这些潜背景与《舌尖》里的田园生活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因此,观众与作品之间达成美好的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9.
生活少儿     
正《舌尖上的陷阱》作者:施化果著版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定价:40.00元提要:本书深度解密了肉食类、水产品类、糕点类、保健类、瓶装饮料类、罐头类、蔬菜类、瓜果类、调味品类、增肥食品类、粮食类、日常用品类、饮用水等食品安全背后的真相,揭开其在生产、加工、运输、烹饪等环节中的层层黑幕……从而帮助读者抵制舌尖上的诱惑,远离舌尖上的陷阱,实现舌尖上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在普通话声母中,zh ch sh r四个辅音音素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要上翘与硬腭部位接触或接近。由于是翘舌发音,所以这一组音又叫作“翘舌音”。翘舌音在普通话辅音发音力法上又分两种:一种是翘舌后先用舌尖阻住发音部位,待气流在成阻部位上积蓄之后再稍稍除去阻碍,使发音部位上出现一定缝隙,让气流有节制地通过以产生磨擦音。这就是“塞擦音”,zh和ch就是用这种发音方法发音的。其中ch发音时送气更明显些,叫“送  相似文献   

11.
林芳 《报刊之友》2014,(9):50-51
中国的“拆迁史”可谓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悲喜剧,一边是暴力拆迁的恶性循环,一边又是“拆迁暴富”的不断刺激,“拆二代”也由此开始进入舆论的视野,作为一种负面形象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网络媒体上有关“拆二代”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多维思考,主要探讨了大众媒体对于“拆二代”负面形象建构的成因,分析了大众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于“拆二代”负面群体形象认知起到的重要影响,最后对媒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纪录片市场逐渐缩小之时,《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纪录片,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美食影像的思维定势,将许多与电视节目渐行渐远的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获得观众“口水与泪水齐飞”的赞叹,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撩动了观众的口舌之欲,更打动了观众的心底之情。  相似文献   

13.
万春燕  熊哗 《声屏世界》2013,(11):46-47
2013年6月3日,筹备长达十年之久的八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在央视一套亮相,这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力作。主创人员原本希望它能够继续“舌尖”的辉煌,向世人全景展现伟大国粹京剧两百年来的发展变迁。但是事与愿违。该片播出后并没有收获意料中的成功,却遭来了诸多质疑声。在网络的发酵下,《京剧》被推上了人们议论的舌尖。  相似文献   

14.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以《舌尖上的××》为标题的报道就在各媒体频频可见,简直可用"铺天盖地"这个词来形容。诸如,《舌尖上的旅行》《舌尖上的乡愁》《舌尖上的母校》等等,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相似文献   

15.
萧三郎 《青年记者》2003,(10):43-45
“9·11”带来的机会一度使美国媒体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转向更为关注新闻质量,并努力在一边是华尔街一边是新闻价值的独木桥上艰难地寻找平衡点。“9·11”的报道让人们看到  相似文献   

16.
贺明  范松楠 《视听界》2012,(6):47-49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以及引发的热议,成为2012年上半年的一个文化热点现象。一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能够打破纪录片寂寥的命运,并化为神奇的力量,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与电视机渐行渐远的人们重新拉回到荧屏前,屏息静气地感动于包裹在祖国各地普通食材中的浓浓的乡情、亲情,背后的原因绝不能仅仅归功于“民以食为天”这一题材上的精巧选择和唯美的画面语言。如果某些媒体报道的“看过此片的受众无不口水与泪水齐飞”“。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受众的观感的话,那么,《舌尖上的中国))能够令受众动容,成为受众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熨帖的强大感染力量,必然根植于广泛的社会心理。尽管受众以不同的解码方式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解读,但它能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是利用视觉修辞,构建出了能够填补城市受众群体心理缺失的乡村健康美食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娱乐新闻的“假凤虚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杰 《视听界》2005,(5):102-102
当下的娱乐新闻常被人们称为“八卦”新闻,之所以“八卦”是因为它的虚假与无聊。那些通过捕风捉影、凭空炒作制作出来的“八卦”新闻,已成了一种时尚,民众一边对其嗤之以鼻一边又为之津津乐道。我们来探究一下娱乐新闻这种“假凤虚凰”现象形成的原因。首先,对媒体来说,对巨大  相似文献   

19.
李芳  刘钢 《新闻前哨》2012,(10):90-91
2012年5月,一部纪录片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横空出世。虽然在接近23点的晚间播出时段,却赢得了超越黄金档影视剧的人气,成为网络上、微博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引起轰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讨巧的题材。“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的文化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关于吃的话题总能博人注意、引人遐想。人们对食物的记忆不仅仅局限在对吃的执着上,而是牵动着内心对家乡、对人的情感。正如一位博友的微博留言:“感情味和食品味一样浓”。在电视节目内容为王的今天,除了要能勾出列位看官的馋虫,还要在思想上获取共鸣,积淀出共同的文化价值.用情感维系双方的交流与隔空碰撞。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菇安全法近三年的实施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近日被曝光的毒胶囊、老酸奶事件再一次刺痛了人们脆弱的神经,我们还可以相信什么才是安全的?人们不禁感叹!“十倍赔偿制度”作为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规定,为何在现实中难以发挥其警示作用?本文拟从法律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为视觉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法律制度的法律效果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