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勇士》是汤亭亭的处女作,也是其作为第二代华裔妇女在适应美国文化过程中矛盾、复杂内心世界的具体表露.以Hofstede的价值观维度为理论框架,从跨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第一代华裔妇女与其子女之间的矛盾所展现的华裔妇女面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彷徨、痛苦和选择,能够探究作者企盼东西方文化相互沟通、理解与融合的跨文化交际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这个崭新视角来分析汤亭亭代表作《女勇士》,描述了华裔女性在中美两种文化下相互碰撞中的困惑,从而解构父权制,并去探寻和重建华裔女星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一经发表就受到大批读者的追捧和喜爱,给读者展现了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环境中,华裔成长的历程,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本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相互渗透的主题情结,以及华裔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中自我认知、不断成长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4.
小说<骨>(Bone)展示了族裔社区过去和现在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历史对现在的族裔个体寻求自我认识的决定性影响,历史是当代亚/华裔个体在建构自我身份认识的过程中需要与之商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语境、西方文本镜像与华裔女作家笔下,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叙述方式具有现实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存在内在精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作品与其生存心态和文化心态之间的多元对应关系.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群体形象的出现既是华裔女作家女性视角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关照,也是华裔女作家对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认知定式的抗争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生日》在叙事手法上别具一格,它将华裔主人公的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通过一个个片段勾勒出华裔男青年与白人女性之间多舛的跨种族恋情.小说重点突出了华裔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折射出华裔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化处境以及他们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女勇士》出版以来早期的各种评论和争议,梳理华裔美国女性主义研究在美国本土的发展路径,揭示华裔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和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说明边缘和主流的边界具有跨越性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集中展现了华裔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以及最终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揭示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通常被定义为由在美国出生或后移居美国、有华裔血统的女性作家用英语所写的文学作品。其创作通常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交融的历史,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围绕着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民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释放,此后涌现了诸如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和邝丽莎等等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家。本文主要选取在2009年-2014年期间近20余篇中英文著作与研究文献,对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简史、作品风格、作品侧重点及作家文化身份问题进行综述,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最后指明所选取研究文献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有关学者能够以贯穿中西的视角加深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主题、意向、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尤以汤亭亭和赵健秀为个中翘首.汤亭亭深入探讨华人女性的生活并对女权主义运动给予极大的关注;而赵健秀则力图打破陈腐的模式化华裔形象,创立全新的华人男子汉塑像.尽管"赵、汤"之争削弱了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华人社会代言人的力量,但它同样是美国华裔文学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6.
华裔美国文学首推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置于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力图展示代表不同时代的三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身份认同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选取新加坡199名6岁华裔幼儿和128名3~4岁华裔幼儿,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分析新加坡华裔家庭幼儿英汉双语学习环境.调查发现,家长的英语水平与幼儿使用汉语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英语水平较低的家长相比,英语水平较高的家长更愿意与幼儿进行汉语交流;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更倾向于使用英语;幼儿接触英语学习资源的频率普遍高于汉语学习资源.研究者建议华裔家长树立科学的双语学习观,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投放高质量的汉语学习资源,重视幼儿的汉语学习,从而提高幼儿的双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故事.<骨>一书以梁家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中心事件,运用点辐射的文本结构,由此而产生的骨架意象与书中"骨"的寓意相对应,从而有力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新闻:华裔朱棣文任美能源部长 2008年1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华裔科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为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成为继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在美国内阁任职的华裔,也是奥巴马目前公布的内阁名单中唯一的华裔.  相似文献   

20.
使用塞音格局的分析方法,对四位韩国华裔学生的汉语塞音格局进行了考察并与汉语母语者的塞音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韩国华裔学生能够区分并建立明确的送气与不送气范畴;韩国华裔学生所发汉语塞音的位置均分布在标准汉语塞音位置的右上方,其GAP值和VOT值与目标语和母语都有一定的差异,是一个典型的中介语形式;韩国华裔学生对汉语塞音习得的优劣顺序可表述为:不送气>送气,双唇塞音>舌尖塞音>舌根塞音,VOT> G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