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被视为“软肋”。在常态课中,我们要么叫上几个学生将查字典得出的答案公布于众,要么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收效甚微;而在  相似文献   

2.
《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把扬科“很瘦弱”的长相与他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进行比较。这篇课文一开始,在介绍扬科时写道:“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作者在这里写扬科“很瘦弱”的长相时,又特别写了他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新程实验调研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研讨交流不时闪现思维的火花,教师只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学生的认识就可能上一个台阶。可这时教师心里却没了谱,要么把学生思路强行拉到教师的思路上来,要么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4.
湖北黄冈市 2 0 0 0年中考语文试题中 ,出现了一道让考生害怕的作文题———供材料写议论文。我市过去小作文题 ,要么不考议论文 ,要么考就把议论文的论点先指明 ,如 1998年写“一则议论片断” ,观点即“在荣誉面前骄傲 ,就会走向失败”。考生只要抓住观点 ,把已知的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拿来重新组合就行了。 2 0 0 0年的考题就大不一样 ,供给的材料虽然看得明白 ,但它包含的道理观点却让许多考生不明白。可见这类考题不光是考查作文能力 ,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考生做题的情况来看 ,暴露出了当代中学生思维上的严重缺陷 ,依赖…  相似文献   

5.
“你也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仅仅因为迟到了一个小时,老师先是用木棍打,然后很凶地责骂着那位女生,后面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该老师的做法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但它却发生了,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校园里也不时可以看到:学生犯了错,我们有时往往恼羞成怒,抓住不放,要么面对全班学生,把他批个体无完肤,接着借题发挥,抓住一点带出一串,要么暴跳如雷,把他拎进办公室,一顿冷嘲热讽,更有甚者,失去理智,拳脚相向……  相似文献   

6.
在新程实验调研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研讨交流不时闪现思维的火花,教师只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学生的认识就可能上一个台阶。可这时教师心里却没了谱,要么把学生思路强行拉到教师的思路上来,要么随波逐流。请看某次《散步》一文的教学。《散步》在人教版实验教材里是自读课文,实验教师很容易放得开。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勾画美词佳句,再诵读勾画的内容,并说说喜欢它的理由。有两位学生的发言值得一提。一个说他喜欢课文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因为这段描写写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为下文作了铺垫。另一个…  相似文献   

7.
根据洪镇涛先生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的思想,我在诵读和阅读的教学中突出“读”字,尝试了“以读为本,沉淀语感,学习语言”的教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一、以读为本,披文入情所谓以读为本就是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诵、心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真正能够做到“披文入情、入境悟神”。正像洪镇涛先生所说的“抓住学习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课堂上不应该是教师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以讲为…  相似文献   

8.
蒋艳华 《学周刊C版》2011,(8):129-129
在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做完初步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开始初读课文。教师总是说:“带着自己的想法,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的安排,乍看之下,好像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学生不会抓住这个自我解读的机会,发挥主体作用,而是要么三三两两地自由读,要么就是齐读,实际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热爱、尊重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爱护学生、忠于职责。有位青年教师在学习了《规范》《义务法》之后,请教另一位老教师说:“调皮生惹得我哭笑不得,只想揍他一顿。爱不起来,该怎么办?”老教师抿嘴微笑,没有正面回答,却为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前苏联著名园艺家米丘林在科学实验中培养了许多鲜美诱人的水果,果园附近的一些孩子常常翻墙入园偷果子吃。一天,米丘林在一群偷果子的孩子中间抓住了一个“小首领”。正在这个孩子等待“惩罚”的时候,米丘林却和蔼地对这个孩子说:“这果树是做…  相似文献   

11.
惊慌·惊愕     
这是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里写的是在某堂语文课里,学生们发现语文老师讲课中出现了错误,但都不敢作声,只是惊慌地望着老师,最后还是一位大胆的学生勇敢地提出来了。讲台上的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后,他记起在师范学院读书时,语文老师着重强调,给学生分析课文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句子中又要抓住最准确的字词。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这篇微型小说在描写学生知道老师有错却不敢言的心理状况时,作者为什么要用“惊慌”而不能用其他的词,比如“惊愕”。他说:“这篇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造…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批改完作业,表扬了全对的学生,然后发下出错的作业本让学生订正,如果学生还错,则继续订正,最多说一句“你太粗心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在教师身旁,教师非常耐心地教学生这道题该如何做;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结果答错了,教师马上示意他坐下,继续请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直到出现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要么毫不客气地将学生训斥一通,把他甩在一边,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学生上台板演以后,教师一般只统计一下全对的人数,很少对出错的学生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听过的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现象(一):当教学环节进行到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先是提出问题,然后就说“现在开始讨论”!此时,教室里立刻发出一阵阵“嗡嗡”的讨论声,让人感觉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小声发言。但教师大多在宣布“开始讨论”后仍把自己限制在讲台前,要么是一味站立等待,要么是借学生讨论的时间看自己的教案,要么急急忙忙准备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内容,不下讲台,更不到学生中间去听一听讨论的内容,使教师与学生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14.
风·太阳·爱     
班里有这么几个孩子,要么特别调皮,三天两头“惹是生非”;要么特别懒,作业“拖三拉四”;要么生性好动,上课“手忙脚乱”……对他们进行教育,常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住宿生晚饭后的这段时间,是自由活动时间,于是麻烦又来了。我刚吃完晚饭,一个女孩就伤心地哭着过来:“家家欺负我,把我的橡皮扔在楼下,几个男孩还帮他,凯凯还绊我一跤……”又是那个家家和凯凯!家家和凯凯辩解说:“老师,我们……我们闹着玩,她太胖了,让她运动运动,减减肥!”哼哼,欺负人,还找借口!“狡辩!有这样锻炼的吗?征得她同意了?再说,凯凯简直是恶…  相似文献   

15.
一、发现问题 现象一:“合作学习”等同“合坐学习” 一位教师的叙述 一说合作学习.我们的教师便把学生分成几人一组的小组.形式上是合作学习.本质上是几个人坐一块各学各的。再说讨论吧.老师把问题提出.学习小组就开始讨论.要么是一两个人在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6.
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大陆演讲坦言,整个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收获,用不了一小时,记忆的口袋便底儿朝天了。并非言过其实,语文课上,我们交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太少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不同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能成为可能。”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以繁琐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读书感悟,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师把专家的观点或自己的见解硬塞给学生,强奸“民意”,难怪学生一离开学校,就把所学又还给老师。而在后现代的一波高过一…  相似文献   

17.
路上的石头     
《小读者》2010,(12):19-19
国王费迪南决定从他的十位王子中选一位做继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块“巨石”.任何人想要通过这条路.都得面临这块“巨石”.要么把它推开,要么爬过去,  相似文献   

18.
预习,就是学会自己读书。没有一位教师会否认预习的重要性,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多读、多写、多思,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学习语文要预习”,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由教师代劳”的做法,他把预习看作阅读的主要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环节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要么盲目设置,不加选择;要么不予强调,听之任之,这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相对淡化,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上要么是多媒体唱主角,要么是学生一直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变成了旁观者,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极尽迎合学生之能事,绞尽脑汁让主角进行各种名目的活动,展示所谓的“才华”,结果把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呼唤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本色”回归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