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都屡迁原因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殷商历史上一个显著现象,是其都邑之频繁迁徙,殷人自称“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尚书·盘庚下》,以下《盘庚》篇均简注《上》《中》《下》),“不常厥邑”(《上》)。汉代张衡曾概括道:“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西京赋》)“前八”指成汤建国前之八迁,“后五”为成汤建国后之五迁。  相似文献   

2.
殷都屡迁原因、过程及殷后期诸王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殷人“不常厥邑”,屡次迁都,“前八后五”,直到盘庚迁殷才算最后定都不再徙移,这是殷商史上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3.
商人“不常厥邑”(经常迁都),成了商代史中一个疑难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考证,但看法并不一致。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八迁地点,各家说法不一。据王国维考证,自契居毫(今山东曹  相似文献   

4.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u邹)邑。其先,宋人也。”该文在记载孔子病逝前七日谓其弟子子贡(端木赐)曰:“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殆殷人也。”孔子自述其祖先是殷人。 这是怎么一回事?说来话长,考查孔子祖先世系,要追溯到殷商时期。 商,原是古代部落名。其始祖名契(xi(?)谢),相传为帝喾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后裔。契母简狄,有娀氏之女,据说,她吞玄鸟(燕子)卵生契,故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①显然,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殷商为什么屡次迁都?(安徽路华青)答:关于殷商迁都的问题,史记殷本纪记载自汤至盘庚“乃五迁无定处”。同时还记载到殷王盘庚时,盘庚又要迁都,殷民便都不愿迁徙了,“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同书也记载着自商的远祖契到汤曾八次迁都。至于迁徙的原因,过去史学家往往简单的归因于“水災’,说洪水为患,使殷民不能安居,才不得不常常迁徙。这种将迁徙原因完全归之于社会以外的原因的看法,其根据是不十分巩固的。上古黄河流域的  相似文献   

6.
新郑建国,史迁说是虢桧献十邑.前人说这是谬误、傅会.实乃桓公始谋,非身有;武公灭虢桧,定十邑,始国.本文指出:桓公已灭桧,十邑皆有寄地.武公灭虢,定十邑事,不见史书.《禹鼎》文可补其缺.文中的武公即郑武公,君即虢侯.历寒即历.南国、东国即申、许.噩侯驭方.依《噩鼎》“王在伾,噩侯献醴;”其国境当在成皋大伾.这正是武公灭虢所取的岩邑制.即东虢原封地.前人以《禹鼎》为厉王时器;以“噩”为“鄂国”,皆误.“献十邑”说.亦史迁“有意为之”.并非“谬误”或”傅会”.乃史公主张君贵有功德于民和君位禅让的又一反映.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的提出所谓殷都屡迁,主要指早商时期的殷都迁徙。早商时期指的是汤至盘庚这一历史时期。在汤以前的先商时期,殷都虽屡次迁徙,但基本上属于部落的流移,还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都邑迁徙。而盘庚以后的晚商时期则一直都于殷不再迁徙。史载早商时期的都邑迁徙情况是:成汤都毫;仲丁都嚣;河亶甲都相;祖乙都邢;南庚都奄;盘庚都殷。从成汤至盘庚共  相似文献   

8.
云南爨氏始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爨人是魏晋时期形成的包括今天的汉族、白族、彝族,以及历史上的羌、氐等多种民族在内一个特殊的部族。其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统治者为爨姓汉人,故称其为“爨人”。长期以来,关于这里爨姓的汉人始祖一直存在着争论不休。《新唐书·南蛮传》说“西爨自言本安邑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说“爨氏本安邑县人”;而《爨龙颜碑》以及《两爨世家》则认为“爨氏乃楚令尹子文之后”“食采于爨,迁运南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希祖先生《云南两爨氏族考》(见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期刊》第三期)力主前说,而斥后说为“数典忘祖”。那么,…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收录有《六国论》一文,其中对“终继六国迁灭”一句中“迁灭”如此注解:“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相似文献   

10.
敦煌社邑文书中保存了许多唐宋时期的口语词汇,前人曾撰文对敦煌社邑文书的一些词语作过解释。但“恩泰”“祗食”“荣勾”“捉二人后到”“夜壑俄迁”“迁故“痛烈”等七个词语未作解释或释义错误,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考释这七个词语的过程中,有的订正了前人释义的错误,有的补充了辞书在词条或义项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苏洵《六国论》论六国覆灭,对齐国说是“终继五国迁灭”,对燕赵说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课本注释:“迁灭,灭亡。与下文‘革灭’相同。迁,革,都是改变的意思。”迁,徙;引申倒是有改变的意思。但“迁灭”说的是齐,“革灭”说的是秦;前者是覆亡、国灭,后者是侵吞、灭人国。“迁”和“革”应有所区别,并不相同。齐在六国中,最后灭亡,史书记载,秦将王贲自燕南攻齐,入齐都临淄,“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建)降,秦迁之共(地).”齐是由于迁而灭亡.苏洵谓齐“迁灭”,是有所依据,正见斟酌工夫。秦灭韩魏楚,即以其地置郡,苏洵谓“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即指灭国置郡,变革了建制。(解释古文语句,不征历史事实,不串上下文,殊难得其解,便易有望文生义之嫌。)  相似文献   

12.
赣州“苏阳”夜话亭,是邑人为纪念宋代名诗人苏东坡和赣州隐士阳孝本倾心夜话而建的;千百年来,屡圮屡建,邑人对苏、阳这两位古代名士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始终淡渝;历代名士高流也多有题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户口编制,相传出现于夏、商时期,当时是“八家为井,井三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到了周代,国都外的近郊居民,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之法编制。今人把同县人称为“乡党”,即由此而来。《论语》中有“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可见“乡党”一词,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  相似文献   

14.
袁秀兰 《山东教育》2003,(27):54-54
两只小老鼠,一只叫鼠老大,一只叫鼠老二。他们一起到野外,采回一只大蘑菇。鼠老大说:“这只大蘑菇,是一把顶好顶好的伞,它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鼠老二说:“这蘑菇真鲜,把它做成汤,味道一定很不错。”鼠老大说:“不行,好好的一只蘑菇,为什么要把它做成汤?”鼠老二说:“蘑菇怎么就不能做成汤?”“蘑菇为什么非要做成汤?”鼠老大说。“你不对。”鼠老二说。“你不对。”鼠老大说。鼠老大和鼠老二吵得面红耳赤。哗哗哗,哗哗哗,鼠老大和鼠老二只顾争吵,没注意下起了大雨。两只小老鼠同时钻到了大蘑菇下。鼠老大吱吱笑:“还是我说的对,大蘑菇是…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04年1月11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在檀香山致公堂(即洪门三合会总团体)的国安会馆,“由洪门前辈钟水养介绍‘入闱’(入会),受封为‘洪棍’(元帅)”。据檀香山至公堂保存下来的“会员名册”,当时与孙中山同时加盟的有60余人。现节录如下: “天运甲寅癸卯年吉月十一月念五念四日,在会馆大放洪门,招贤纳士。……太岁大吉大昌五祖保香邑程显甘连贯保香邑孙逸仙领票钟国柱保香邑林先陈保保”。孙中山为什么加入洪门?其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况如何?孙中山联络会党对辛亥革命有何意义和影响?本文拟对此试加论述,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鹳鸟移巢     
子游为武城宰①,郭门之垤②有鹳,迁其巢于墓门(城门)之表③。墓门之老以告,曰:"鹳,知天将雨之鸟也,而骤迁其巢,邑其大水乎④?"子游曰:"诺"。命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的课文注释中,对“终继五国迁灭”一句中的“迁灭”释义是:“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而笔者认为,“迁”在这里应当释作“消亡”,“灭”意为“消失、灭绝”,“迁灭”为同义复合词。若将“迁”作“改变”讲,二词结合起来解释时则显得十分生硬牵强,易造成师生的网惑。  相似文献   

19.
某些俗语中 ,蕴含着人类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 ,极富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历史积淀。中原一带流行的一种通俗称谓“一条船儿” ,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姐妹的丈夫间之互称 ,其关系即相当于古代所谓的“亚” ,它是母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亲属关系。近年来甚为流行的“殷人航渡美洲”说可为俗语“一条船儿”的产生提供一有力证据 ,而“一条船儿”的俗称也可为“殷人航渡美洲”假说提供一民俗语言学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孩子身上毛病不少,却又“屡教不改”——许多家长这样感叹。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少年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家长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一些家长为了能使孩子做到自我约束,也尝试了各种办法,如:苦口婆心、严肃批评甚至“舞枪弄棒”,可收效甚微。孩子往往当时“态度良好”,而事后依旧“难以自控”。屡教屡不改,所以“屡教法”有时用在孩子身上真还不灵。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些成功经验,推荐给大家,仅供参考。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这孩子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爱说脏话,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