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吴陨石中存在金属物质结构,应与宇宙尘物质结构、细粒物质结构同为构成早期彗星实体的宇宙原始物质。笔者辅以标本图片就此加以阐述,并展示其两种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2.
广袤宇宙中有着数不清的星系、星云、恒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和宇宙尘等,有着数不清用密码书写的秘密档案,人们要想阅读那上面记录的档案材料,就得获取开启其密码锁的“钥匙”。毫无疑问,寻找这些“钥匙”得依靠人类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彗星     
彗星是很罕见的,它拖着一条长尾巴在天空中奔驰,形状就像一把扫帚。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中的彗星的数目,多得正像海中的鱼一样。可是,绝大部分的彗星,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人们看来,大彗星的出现,彷彿是很突然的。在过去,由于人们的无知,彗星的出现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惧和不安,产生了许多迷信的见解,认为彗星的出现表示上帝的震怒,预兆战争的爆发等等。从前,彗星出现的时候,人们都纷纷祈祷,教堂中的钟声不断地震响,教士们诵读着咒语,来驱逐这天空中的怪客。现在,彗星的出现不但不会引起恐慌,反而会使天  相似文献   

4.
自望远镜发明以来,普通人借助望远镜也能欣赏彗星.但是,经常有人反映,说看到彗星有两个尾巴,并且有的彗星不仅有两个尾巴,而且两个尾巴几乎呈180度分布在彗星的两边! 怎么会有这么怪异的彗星?我们都知道,彗星拖着个长长的尾巴,像扫帚一样,所以我国民间称彗星为"扫帚星",但只是一把"扫帚",那怎么有人看到两个尾巴的彗星呢?是不是看到了彗星中的怪胎? 其实对于天文学家来说,看到彗星有两个尾巴是经常的现象.不仅如此,彗星的两个尾巴还会经常变化它们的角度,就像是一把剪刀一样,有时张得很开,有时又快合在一起了.而且,彗星的两个尾巴颜色和亮度还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一条尾巴是蓝色的,亮度较弱;另一条尾巴是蓝白色或黄白色,看上去比较明亮.明亮的这条尾巴往往还会有点弯曲,好像彗星在摆动自己的尾巴!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4月中旬起,很多人在夜晚西北天空中用肉眼看见了一道白光。仔细察看,可以认识出它是具有扇形尾巴的一颗亮星。这就是彗星,一般人叫做“扫帚星”。这颗彗星是去年11月6日比利对乌克尔天文台阿伦达和罗兰所发现的,所以叫做“阿伦达·罗兰彗星”(图1)。它也是1956年发现的第8颗彗星,所以又叫做“1956年 h 彗星”(h 是英文字母中的第8个字母)。等到彗星轨道已经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7,(8):128
彗星73P/Schwasamann-Wachmann3(comet 73P)2006年的造访使其非常靠近地球。十年之前,该彗星分裂成了至少5个碎片,而到2006年,有超过60个碎片绕太阳运转。该彗星的分裂将以前深埋在其原始核中的新鲜物质暴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1907年出现的彗星引起了国人关注,正在就清末新政进行论战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巧妙地借助彗星抒发各自的政治主见。1910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再次引发双方围绕彗星的交锋。革命派趁机散播彗星谶语,意图制造混乱,立宪派随即回应,但最终未能阻止谣言的愈演愈烈。本文即在晚清西学东渐和清末乱局的时代背景下,分析革命派与立宪派围绕彗星的一次政治交锋,进而探讨西学大量涌入时期,人们依然无法舍弃传统彗星占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1月,"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释放了一个名为"菲莱"的着陆器于彗星的表面,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一颗彗星上实现软着陆。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它们的组成通常是水冰和尘埃。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彗星如此着迷,是因为在它们的物质组成中隐藏着一些有关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的秘密;它们还有可能撞击地球,是一种对地球文明存在威胁的天体,这一点又颇令人担忧。然而,彗星并不是唯一令人着迷又令人担  相似文献   

9.
彗星群     
让·亨德里克·奥尔特(1900~1992年)根据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天文学家将其分为两大类:周期在200年以上的长周期彗星和周期在200年以下的短周期彗星。按理说,由于行星的干扰作用,彗星应该均衡分布,周期长短不一。然而,丹麦天文学家让·亨德里克·奥尔特却发现,周期超过100万年的彗星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1950年,他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包围着太阳系的巨大的球状云团。该云团以太阳为中心的延伸半径达到1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衡距离,星体和太阳之间的最近距离为270000个天文单位)。根据他的计算,云团中的彗星数目大约为1000亿颗。  相似文献   

10.
科学历程     
正1786年1月17日——人类第一次观测到恩克彗星1786年1月17日,法国天文学家梅尚发现了在宝瓶座β星附近有一颗不大的彗星,亮度约5等,没有彗尾。这颗当时不太引人注目的彗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恩克彗星。从恩克彗星的远日距推测,它可能已存在好几千年了。科学界普遍估计,恩克彗星的寿命不长,在本世纪内它很可能会消失。但另一些天文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I0007-I0008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彗星ISON被一些科学家称为“世纪彗星”,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由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基兹洛沃茨克天文台发现,之所以会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彗星ISON掠日时的亮等将达到-14等,明显超过满月的亮度,将成为数十年以来最亮的彗星,届时Slooh空间相机将进行网上直播。彗星ISON在2009年被研究人员发现,天文学家通过轨道计算发现该彗星将沿着抛物线轨道经过太阳,是一颗掠日彗星,Slooh空间相机将跟踪彗星ISON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一位普通的中国工人,十几年如一日,凭着自制的望远镜,在第518次观测晴朗的天空后,终于发现了一颗彗星,成为中国发现彗星的天文爱好者第一人。2002年5月20日,中国天文爱好者——河南省开封市空分设备厂工人的张大庆接到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彗星中心颁发的证书:他和日本业余天文学家池谷熏共同发现的一颗新彗星以命名为“池谷一张”彗星。  相似文献   

13.
哈雷彗星     
埃德蒙·哈雷(1656~l742年)1687年,伊萨克·牛顿出版著作《数学原理》,阐述了如何以约两个月为时间间隔,通过三次精确测量彗星的位置来计算彗星轨道的方法。他在1680年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大彗星的轨道。但是,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彗星的轨道必须是抛物线形的,也就是说,要假设彗星来自无穷远的地方,经过太阳,再飞向一个无穷远的地方。牛顿收集了另23颗彗星的记录,但他没有时间,也厌倦了对它们的运动做艰难乏味的计算。他把数据交给了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埃德蒙·哈雷。  相似文献   

14.
谈笑生 《知识窗》2014,(21):51-51
在中国人眼中,彗星被视为扫把星。然而,不知您是否相信,你我就来自干彗星。 最近,卡迪夫大学天文生物中心的查恩德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新论点:人类的生命起源干彗星,而后才在星系间扩散,最后来到了最适于居住的行星上。而且根据航天器对太空中彗星的探测研究,他们已找到了最初有机体的形成依据。  相似文献   

15.
慧星与人类     
今年春天,明亮的海尔—波普(Hale—Bopp)彗星在北半球天空闪耀着。世界上许多望远镜对准了它,我国广大公众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它。“彗星热”在我国悄然兴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适时地出版了国际彗星权威惠普尔著的《彗星的奥秘》一书。读者可以从该书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对坦普尔彗星的深度撞击的目的之一是:探索人类如何避免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天体撞击地  相似文献   

17.
一谈到彗星,人们马上想到冰冷的、拖着长长的尾巴的天体。彗星的故乡在太阳系边缘,那里距离太阳十分遥远,因此人们过去一直认为,彗星形成地的温度很低,那么组成彗星的物质也都是低温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1996年4月百武彗星出现时,许多人打通北京天文馆热线电话,询问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的确,彗星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曾经遭受过、将来仍有可能再次遭受彗星的撞击;彗星曾经给地球带来生命起源的“种子”;彗星隐藏着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秘密。让我们揭开彗星神秘的面纱,看一看它的真面目吧。  相似文献   

19.
正尼欧怀兹彗星(CometNEOWISE)被喻为"北半球21世纪最亮的彗星",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逆行长周期彗星,每隔4500年至6800年方会"路经"地球一次。2020年7月,尼欧怀兹彗星划过北半球夜空,陆续有各地民众目击到该彗星和它的"尾巴",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各地看到NEOWISE彗星划过夜空的样子吧!  相似文献   

20.
资讯     
彭文 《百科知识》2015,(3):13-14
<正>地球之水或非来自彗星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此前一种普遍的推测认为,地球之水来自于彗星。最近"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获得的结果,令地球之水的起源之谜更加扑朔迷离。2014年11月,"罗塞塔"号释放"菲莱"着陆器于"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表面,勘测数据表明,该彗星的水比地球水更"重",也就是水中含有更多的重氢。彗星一般被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