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呼应”。呼应的设置,既是文章情节的需要,也反映了作家精妙的构思。它是一种写法,又是一种结构,运用得当能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深化。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抓好呼应,设计严谨的教学过程。不但能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还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语言文字中感悟文本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照应也叫"呼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要有所交待。照应的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使用、安排材料的问题。使用得体,能使材料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有了照应,就容易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紧密,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得更鲜明,能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要学会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呼应,文章前面写的内容,后面要适当交代。一位作家说:“如果你前面写房间里挂着一把刀,后面的文章就要交代这把刀用在什么地方。不然前面写的这把刀就没有用,是多余的。”由此可见,文章一定要前后照应。照应的方法可分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4.
所谓照应,是指文章中的某些内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即前面提到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前面须有交代。契诃夫说:“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挂在那儿。”此话就是强调谋篇布局时一定要讲究照应。照应绝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通过相互的呼应和补充,使某个人物的出现更加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使某一情节的发展更显一波三折,委婉含蓄,使文章的脉络更为分明,不显突兀,使文章的重点愈发突出。常见的照应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首尾照应。譬如杨朔的《荔枝蜜》的开头是:“花鸟草虫…  相似文献   

5.
<正>憨憨熊:鹿老师,我写作文时总觉得前言不搭后语,这是怎么回事呢?鹿老师: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前后照应了。前面说过的话、提到的事,后面要有照应;或者后面说的话、提到的事,前面要有交代。否则,别人阅读时就觉得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有时感到费解,甚至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聪明猴:前后照应我知道,就是在文章中间随时加以呼应,  相似文献   

6.
写文章要讲究照应。所谓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呼应,使文章具有完整性。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后面要有关照;后面说的,前要要有交代。叙事性文章,如果缺少照应,就会使文意不贯通,甚至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们先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韩延明 《考试》2011,(2):22-23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感。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白前面的一些看似闲笔  相似文献   

9.
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考生需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翻译出来。所以,考生应该逐项检查句子的成分,以找出省略部分。一、查主语在文言文中,省略主语的情况一般有三种:承接前面时省略主语,呼应下文时省略主语,对话时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需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厘清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小结中,可巧设悬念,可与前面内容相呼应,也可鼓励学生表达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能实现心理呼应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笔者等一线教师应加以选择的方法。要实现心理呼应,提高教学实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师生心理呼应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3) 五、常字头的变化及笔法 常字头的行书写法,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是左低有高、左右呼应。上部的两点左低朽高、左行呼应,下部的横也是左低右高,横两端的点和钩也要左行呼应。  相似文献   

13.
语言表达连贯,是指句与句的排列组合,要注意上下旬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旬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符合语境,音节和谐,语气协调。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十一讲顾盼呼应《石门铭》是静态书体,点画之间独立性强,然其内部笔意连属,顾盼生姿,对其进行专题训练,亦是学书要津。顾盼,是通过笔势、笔意的呼应,使本来独立的笔画产生动势,气脉相连。呼应,是不同笔画以及汉字不同偏旁部首之间的照应,后一笔画的入笔要与前一笔画的收笔相承接,后写笔画的位置、走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前面总是车水马龙,一年四季如是,闭馆日除外。一排排自行车摆得极为整齐,一律朝左歪着头。可是,每次出来,我都只能从后面退着把车推出来,永远无法从前面的空隙走出去,虽然看起来前面的空隙总是要大得多。看看别人,无一不是如此,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是,虽然看起来前面的空隙比后面要大,但是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宽度漏算在外。  相似文献   

16.
排序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连贯能力,所谓连贯就是句与句之间的话题要统一,句序要合理,衔接要自然,前后要呼应。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高考、2017年高考,全国9套作文题,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北京卷是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之所以"一枝独秀",这是因为,材料作文取材广泛,材料处理弹性大,容易承载命题人的多种命题意向。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要想获得高分,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与材料紧密呼应。即要做到文题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文章内容与材料呼应,才能使文章结构更显严谨。所以,好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连贯往往体现在前后的照应上,因此,运用对应法则解连贯题,往往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一、从前问(呼)后答(应)上找对应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词义与之呼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这个词语,再找其相对应的词义,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次序,使其语脉相  相似文献   

19.
算起来,师徒四人离开大唐也有一段日子了。这一日行路中,大家纷纷想起大唐的风土人情来,小僧不禁吟诵起“每逢佳节倍思亲”、“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大唐诗歌排行榜的上榜冠军诗句。白龙马也知趣地长鸣呼应。一边走,四人一边议论着大唐的诗书、礼仪……不知不觉前面又到一国,抬头望去,原来是“学者国”。  相似文献   

20.
前后和左右     
小动物们要去旅行了,请你根据要求给他们排好座位:小猫前面坐着小兔,小兔前面坐着小猪,小狗坐在最后面,小狗的前面是小熊,小猫的后面坐着小羊。请你用笔画线,把小动物和其对应的座位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