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棋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建安时期盛行围棋活动,曹氏文人群尤好围棋,在围棋活动中展示其倜傥洒脱的精神气度,张扬自我价值与个性,体现出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精神,诗人们面对自我、社会生存困境产生了自觉意识和悲悯情怀,同时苦难的生命历程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使命惑和悲壮的气概。建安诗歌中悲剧气氛与阔大境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悲剧精神因建安诗人的个性呈现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3.
“窗前半偈闻钟声,松下残棋送客归”。“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这是晚唐诗人温庭筠吟咏嵊州围棋的千古名句。如今,下围棋在嵊州已经蔚然成风,尤其是围棋活动已被许多学校作为一项常规活动来抓。为此,嵊州市剡山小学既设立了专职围棋教师,又配备了三个围棋室,规定每周星期二、三,四.五的下午对1-6年级的围棋特长生进行2课时的围棋教学活动;每周六上午开展全校性围棋兴趣小组活动;每月、每学期评比优秀小棋手,通过这些努力,围棋活动已在学校全方位、立体化、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古人称围棋技艺是“天技”,并有“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的传说。现代人称围棋活动为高雅优美的脑体操运动,韩国有利用围棋教化不良少年的记载。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围棋在育人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当前,国外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青少年围棋活动的研究逐步加强,但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围棋技能和校外培训上。  相似文献   

5.
从《世说新语》中有关魏晋士人围棋活动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围棋经历了一个从社会的道德教化工具发展演变成为个人才能和人格的展现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转变,才会使围棋成为代表个人文化精神修养的形式,跻身于“琴棋书画”四大修养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最具阳刚精神化倾向的有三个时期,即春秋战国,建安时代以及初唐与盛唐,造成这种化与诗歌现象的原因便是士人的普遍精神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背后又是以人才制度的改良与优化为依托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士人的首次觉醒期,也是阳刚精神的母体。汉末建安继承了这种人精神,并使之学化,抒情化,建安学标志着中国士人生存智慧的再度激活,初盛唐则融合了春秋战国的尚力精神与建安时代的诗歌传统,建立了新型的阳刚化,所不同的是,这种化选择以完全的诗歌革命为形态,创立了古典诗歌的最高人典范。  相似文献   

7.
同题并作是建安坛的新风尚。建安诸子同吟一事,共咏一物,构思纷呈,词采纷呈,争雄竞豪,创作出许多各具艺术个性的优秀作品。这种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建安坛,成为建安学全面发展的促进力。  相似文献   

8.
前代的士风往往会对后代的士人风尚产生重要影响。汉末党人精神对建安士风的形成和风格特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孔融、王粲等建安士人在青少年时期几乎都受到了党人精神的熏染;入仕之后的建安士人多以党人为楷模,积极建功立业,安定天下。汉末党人精神直接催生了建安士人独立进取的主流风尚。  相似文献   

9.
叶璐 《学子》2013,(10):25
一、设计意图围棋就是塘桥精神文化资源的一大特色,围棋也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在黑白世界中演变出的无数有声有色的"战局",开掘了幼儿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我设计了《扑与倒扑》这个活动,以积极诱发为主要教育手段来开展此活动的。通过故事、儿歌的方式让幼儿理解"扑"与"倒扑"的含义及吃子的方法,意在让幼儿学习围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从黄初到正始诗风的嬗变表现在建安激情的一步步退潮。曹植由立足现实到寻求精神超脱,是建安激情的第一次退潮;阮籍、嵇康否实现实而寻求超越,是建安激情的第二次退潮。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由梗概多气到篇体轻澹,是激情退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围棋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我们对河北省怀安县学校开展的围棋活动进行了调查。怀安县是“围棋之乡”,围棋活动十分普及;学校围棋活动还带动了社会的普及。自1980年以来怀安县在学校开展的围棋教育,是由县教委、县体委两家合办的。在县城柴沟堡镇,小学学前班每周都有两节围棋课,同时辅以课外活动;县城各小学实施围棋教育的情况则不尽一致,有9所小学在低年级把围棋列入正课(3所小学在一至三年级开课,6所在一年级开课),多数小学则把围棋作为课外活动。各校开展围棋活动的时间也不一样,多  相似文献   

12.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4,19(3):65-68
建安后期,文人宴集、游览、出征等活动的广泛展开,大大拓展了建安文人文学创作中的抒情方式。与以前相比,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借游仙抒怀成为建安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抒情范式,为以后山水游记文学和游仙文学的发展或进一步成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代表精神修养,美德善行;“化”即万物之生存,变易。“文”、“化”合用,即指以文教化,它成为文化的本质和珍贵价值所在。围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融进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许多有益的成分,围棋历史折射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解读围棋文化的过程就是化育心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叶莉  徐立英 《考试周刊》2014,(2):193-193
随着幼儿园围棋特色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感受到,要把围棋教学融入幼儿园的其他领域中。绘本阅读活动是一项富有个性的个体心智活动,如果教师能将围棋中的一些着法名称、吃子技巧等内容用绘本中的故事,帮助幼儿学习围棋,就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对围棋的兴趣,对枯燥的围棋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将“建安文士群落”作为考察对象,以三曹诗歌创作情况为参照,论述了建安文士乐府诗创作低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建安时期文人乐府创作的真实状况。在三曹的时代,文人乐府的创作还是不成文的贵族的专利,此期的乐府诗创作没有与音乐活动完全分离,文人的创作受到很多人文因素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何铁勇  俞培锋 《考试周刊》2012,(89):114-117
一、课题概述 (一)问题缘起。 我们提出“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这个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几点:(1)围棋具有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琴棋书画”的四大艺术之一.科学与艺术相融、智慧与灵性相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2)借着课改的东风,围棋被许多学校包装成了具有育人功能的校本课程而蒸蒸日上.但部分教育工作者误读了课程改革的实质。丧失了围棋文化的本质.被冠以课程的围棋实质上只是一门以竞技为目的的体育项目。(3)因为过分强调围棋的竞技性。许多学校也因此成立了以竞技为目的的围棋集训队,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培育优秀的围棋苗子.导致培养目标单一.未能真正实现围棋文化育人的目标。(4)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发挥围棋的整体教育功能,走出狭隘、单一的竞技教学。构建一种常态的、具有精神引领的校园围棋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7.
士风是指当代士人的精神风尚。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必然会受到当代士风的影响。建安士风对建安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社会上的重文风尚为诗歌创作的繁荣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其二,建安士人的济世情怀是形成慷慨悲凉诗风的重要原因;其三,建安士人的个体自觉意识使诗歌形成了总体特色下纷繁多样的创作个性;其四,建安士人怡情悦性的生活观使诗歌的审美属性得以强化,创作趋向华美精工。  相似文献   

18.
朱红珍 《考试周刊》2011,(21):227-231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我园对3-6岁的幼儿实施围棋启蒙教育,探索围棋潜能开发与幼儿社会智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首次将传统的围棋活动与现代幼儿教育相结合,不仅仅注重围棋的竞技性,更是把围棋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载体,注重挖掘传统棋类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和辅助教学功能,尤其是对各年龄段幼儿社会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创设新颖有趣的围棋文化环境和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围棋活动,论证了围棋活动对于开发幼儿社会智能(如人际交流能力、对他人内心的洞察能力、自控能力、抗挫能力及对社会公德和礼仪的认知能力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代围棋诗词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棋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棋种,它至少已经历了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围棋活动的日益普及和棋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今天,它已因高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智力竞技性成为我国人民极为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项目,并以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如果我们扩大观察和认识的时空界限,把围棋置于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史这个广阔的背景之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围棋同中华民族竟然是如此地密切相连,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围棋活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最主要的棋类活动之一.三国时,魏、蜀、吴都有著名的棋手.围棋活动已在宫廷内、文武官吏中及乡间田野开展.魏晋之际的名士,也常相聚饮酒围棋.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围棋兴盛的时期.皇帝、太子、亲王、外戚、大臣、将军,管理机要的寒人以及名士、隐士、道人、高僧,都喜欢下围棋.南朝与北朝之间,曾进行过围棋比赛.北朝时期,围棋活动还传到了我国的近邻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围棋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南朝时期开始对棋手分级定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