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所必备的重要素质,是2l世纪的呼唤,也是成为创新人才的通行证。而在中学生中。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及学习焦虑等。所以,医“心”、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而班主任对这项工作更是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2.
小学阶段是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依托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基础,构建“启悟心灵”心理辅导课程和“润泽心灵”心育渗透课程,形成全方位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学校通过多维度实施路径、体验式教学范式、专业性研究保障、主体性学生评价等实施策略,全面提升儿童心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刘璟 《安徽教育》2015,(2):31-33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为切实了解该项工作开展情况,笔者针对我省中小学该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存在重视不够、人才缺乏、流于形式等问题,情况不容乐  相似文献   

4.
正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有多高的智商,多高的学历,而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中学生的重要素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策略。要意识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心育”即“心理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许多年来,教育教改所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很少关注对学生心理品质、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的培养。而且日益增加的学习压力造成了学生“反学习、反发展”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呢?因为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习起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在于以后的不教,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8):F0003-F0003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作为石家庄心理健康教育的排头兵,秉承“走进师生心理需求,营造健康心理生活,优化师生心理品质,激发正向心理能量”的理念,在建设健康心理生活的道路上,研磨出“三全教育模式”: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方位实施;“三健教育模式”:健康班级,健康课堂,健康家庭。在二十多年的心育之路上实现了六个飞跃。  相似文献   

8.
一、“心本教育”的提出和定义 “心本教育”的提法,首次听到是在一次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研究员提出。吴发科是在对人本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本教育”理念,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心本教育”的含义和实质。他认为,何谓心本教育?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个性、  相似文献   

9.
学科心育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灵魂和动力是知识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培养这种心理品质是心育的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心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了,心育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进行心育,就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学校心育系统。为此,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确立了以下的研究思路:以心育为突破口,以构建学校心育系统为主线,完善学校教育系统,增强其整体功能,产生1+1>2的协调效应。以“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育是对青少年身心并育的过程,“身”是身体潜能的开发,“心”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心理品质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在平时指导学生锻炼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教育,使青少年身心获得同步发展,健康成长。笔者在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利用课前队列学练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微哲学     
《高中生之友》2013,(9):50-50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人的行为在于一心,从而有相应的果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天堂”“地狱”一念问。因此说,自己并非“两个人”,自己的内心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善念天堂。恶念地狱。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而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尤其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等特点,常常会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学习起来便会觉得生僻、枯燥,因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对于缺乏积极  相似文献   

13.
健全的人格教育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 我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1.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健康”深刻的含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没有身体缺陷,而且包括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对环境的较快  相似文献   

15.
石国兴 《教育研究》2006,27(5):59-62
建构主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依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主动建构的。为此应该创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发展性目标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了解学生原有的建构域,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建构积极心理品质;坚持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利用学科渗透的渠道,挖掘和利用有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建构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小组在一个报告中说:“这种能够感受他人、体察他人感受的神经学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同感’,在人类社会中可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感”就是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要有一颗体察之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具备这种“体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受的心理品质十分重要,它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7.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一种通俗易懂的人格理论,适合人们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其主要观点有:人格的“三我”说、生活态度说、交往分析说、生活原稿说等。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目标是“有效整合的成人我”。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活态度,深刻分析自己的生活原稿,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注意对“三我”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促使人格达到“有效整合的成人我”。  相似文献   

18.
教与学是一种师生双方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授与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重视教学心理卫生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一、教师要注重塑造自身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形象 教师首先要先当好“学生”,再当好“先生”。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加强自身的健康心理修养。从敦、学关系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导”什么?首先是要以优秀的心理品质为特征的高尚的人格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  相似文献   

19.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一种通俗易懂的人格理论,适合人们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其主要观点有:人格的“三我”说、生活态度说、交往分析说、生活原稿说等。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目标是“有效整合的成人我”。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活态度,深刻分析自己的生活原稿,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注意对“三我”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促使人格达到“有效整合的成人我”。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具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观察、想象力。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将它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及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形成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