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以中西文学史上的文学进化为根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相关主张。同时,他还以创作实践—白话新诗《尝试集》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不仅颠覆了一个旧的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适应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胡适将进化论借用在文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有着庸俗化、机械化等弊端。  相似文献   

2.
“通变”思想滥觞于先秦史官,而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则初步形成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通变”的史学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通、变、通变、变通的四层含义,他们以“通”的眼光来看历史的变化,承认变化的趋势性,重视变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通变”思想,反映出先秦诸子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直以和谐为理念,和谐思想深深地蕴藏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层面当中。和谐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层面的概念,而且是一种美的体现与表达。先秦诸子的思想中,无不阐发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与向往。固然先秦诸子对具体的和谐态势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矛盾,但他们都是追求自己眼中的和谐之美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从先秦子学的和谐理念当中去糟取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法家思想与易经之间也应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然而人们对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既与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导有关,还与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识有关,又与现代中国学界无意识地受到了西方思维范式的支配有关。易经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性影响至少包括哲学思维、政治统治观念以及犯罪及刑罚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它以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的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各家学派思潮兴起及政治的文明统治,哲学、文化思想百家争鸣,乐也随着哲学、文化的发展与渗透得到提升,乐的思想百花齐放,乐的政治功用也被先秦诸子所推崇,促使统治者们加以运用到国家的政治统治之中。  相似文献   

7.
<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是刘绪义同志的博士论文,我是通过评阅这篇论文而认识作者的.初读后的印象是:作者有很好的文史功底,对先秦诸子文献相当熟悉,而又没有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教科书的框囿,在人们习焉而不察地按照儒、墨、道、法等各家来梳理先秦思想时,产生了需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莺新厘清中国哲学和文化观念的起源及其实质的强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与哲学的理论内涵具有一致性,后者决定了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仅仅限定在历史材料的梳理这一层面,在从事哲学史研究之时,需要从以往经典中揭示其普遍的意义.这一进路的前提,是肯定"史"和"思"之间的沟通或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的统一.与史思互动相关的,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历史地看,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都曾各自独立地发展,随着中国步入近代,中西之学的相遇、相撞、相融逐渐成为一种需要正视的历史现象.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西方哲学包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就中西之学的关系而言,对西方哲学态度需要有宽宏的气度,后者意味着承认中西之学及其传统固然各有自身特点,但都是哲学研究和思考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从学理的层面看,这意味着在世界哲学的这种视野之下来看待中国哲学并从事哲学的思考.如果说,以世界哲学为内涵的开放视野构成了中国哲学在今天延续生成过程的前提,那么,注重多元的哲学智慧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托.就更为实质的方面而言,除了史思互动、中西交融,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界哲学视域之外,"如何做哲学"或哲学的研究进路,还可以从基于科学的反思、生活实践、形上与形下的互动等层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教学先秦诸子散文应引导学生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及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赏析存有较大困难,在深度教学背景下,利用互文式阅读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1.
辨析胡适语言观念的哲学内核,提炼胡适语言思想的进化观、实证观和实用观,梳理出一条以胡适的语言观念为内在逻辑的语言路线.即:从1917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经过1920年代“文学研究会”,到1920年代末“文学研究会”分化出来的“开明作家群”和左翼作家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再到1930年代瞿秋白呼吁的“文腔革命”并进而推动的“大众语”讨论和“拉丁化运动”,最后到毛泽东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或者更简练地说,从“胡适之体”到“毛文体”,客观上呈现出一条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规范化的胡适路线.  相似文献   

12.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传记理论体系的创立人,其传记理论对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对胡适传记文本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剖忻了胡适传记文本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揭示了胡适对中国传记的伟大贡献及深远影响,探讨了胡适传记文本语言的文体观,阐述了“胡适之体”给传记带来的新生。最后,分析了中西传记文本的异同,从叙述人称、写作手法、材料选取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也探讨了其不同的根源以及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20世纪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的产物,体现了对方法论的自觉,是推进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近代化的经典文本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运用的主要方法,如西学观照、逻辑分析、历史主义、哲学与哲学史相结合、唯物史观等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15.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思想,直接导致中国思想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严复“取便发挥”的译述到改良派的“变法维新”,从鲁迅对进化论的宣传到孙中山主张的“改革”、“猛进”,从“五四”初期新文化运动代表者们对中国前途的探索,到他们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立场。进化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从变易史观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关于21世纪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未来的走向,哲学界已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梳理、比较胡适、梁漱溟、冯友兰、冯契等人关于哲学、哲学史以及世界未来哲学瞻望的观点,可以发现,冯契的中西哲学结合互补的思想,对于深入把握世界未来哲学的走向,极具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把握和处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胡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科学",提炼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指出科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处于正统地位,只是由于材料的不当,才没有能够产生出如同西方一样的科学技术。胡适把"科学"安排进中国学术史,可能存在偏颇,但其苦心孤诣在于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相似文献   

19.
周汝昌先生直接承袭和充分发展胡适红学观念,将“写实自传说”、“高鹗伪续论”和“脂本真本观”作为三大主题贯穿于自己的红学研究体系;而对于胡适红学观念中的某些“合理内核”,则不仅不予重视,反而遭到他的严厉批判乃至彻底否定。从而使其红学思想显示出极端的荒谬性和非科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