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华北自治”与“一二·九运动”李德臣“华北自治”运动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变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从1935华北事变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华北制造的一个事端。目的就是为了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进而侵占全中国。“华北自治”运动使得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  相似文献   

2.
从1931年9月到1937年7月,日本侵华政策可分为:武装侵占东北——政治经济“亲善提携”——“华北自治运动”——发动全面战争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名为自治,实为强夺;号为运动,实为威逼”。①它的战略意图是在华北建立一个在日本统治下同伪“满洲国”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区域”,即“防共亲日满地带”,以便“任其操纵利用,在不引起列强实力干预的情况下,达到蚕食中国的目的”。②无疑,侵略和控制华北是“华北自治运动”的核心和目的。 渗透和分裂华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国策。在日方看来,华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相似文献   

4.
“一二·九”运动,是我国学生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和里程碑,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是重要支柱之一。它和当时的其他学校一道,在这个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运动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 45年前,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931年的沈阳事变,开始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共独占的殖民地的阶段。在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和对日不抵抗主义的政策下,1933年起,日本又大举向关内进攻。3月,热河事变,国民党将领不战而弃承德,热河沦陷,日军逼近长城。5月,塘沽协定签订,造成日本吞噬华北的局面。 1935年的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中国的重大步骤。“何梅协定”、“香河事变”、“冀东自治”、“华北五省自治”……日蒋狼狈为奸,大小汉奸粉墨登台,一幕幕侵略与卖国的丑剧在紧锣密  相似文献   

5.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继1932年炮制伪满洲国之后,在华北扶植的又一傀儡政权。当时被人们讽之为“第二满洲国”。它是华北最早出现的伪政权,是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以后,从武力侵略暂时转变为“政治谋略”,策动“华北自治”阴谋的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炮制日伪政权以维护其殖民统治的发端,为日寇全面进攻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重温这段历史,对维护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屈辱和分裂祖  相似文献   

6.
李琼 《历史学习》2004,(3):10-11
所谓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不仅使华北的局势,而且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危急关头,它决定着30年代中国政局的走向,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牵一发…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03,(21)
同学们,明天是12月9日,68年前的这一天,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践踏了我国东三省富饶的土地后,又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对日本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国民党政府竟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相似文献   

8.
何谓“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相似文献   

9.
1935年12月9日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中国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的严重危机之中.6月,国民党政府在华北的代表何应钦与日寇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接受日寇的无理要求,使我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现已并入河北、山西)的主权大部丧失.10月,日寇又在河北的香河县指使汉奸暴动,占据县城.11月,又策动汉奸殷汝耕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并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公然指派宋哲元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  相似文献   

10.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侵占我国华北的目的,策动了华北事变,这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论述华北事变策动的背景、经过,尤其是它所引起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比较翔实的史料,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冀东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冀东解放区的“蚕食”、全面进攻和“扫荡”,配合东北、华北解放军大反攻,支援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斗争历程。讴歌了冀东广大军民为冀东全境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建立的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2.
“北进”和“南进”是日本图谋称霸全世界计划的两个方面,是二战期间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国策。无论是日本的北进,还是南进,都必须先占领中国。中国战场对日本的北进、南进政策的制订、实施和失败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打乱了日本战略部署,挫败日本既定的“北进”、“南进”侵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付勇  潘家德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6-137
台儿庄战役,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它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增强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关于台儿庄战役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李宗仁体恤部属、向蒋介石要指挥权及对不同的军队采取不同的命令方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20世纪30年代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日本对华侵略、准备对苏作战的双重视角考察蒙疆政权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本文认为:蒙疆政权出现的背景是国内民族矛盾激化以及蒙古自治运动的爆发,但是这种内部纷争由于日本关东军这一外部势力的介入而进一步恶化,使得一部分蒙古族势力走向民族分裂的道路。当时的日本军支持德王建立蒙疆政府并不是真心帮助“蒙古独立建国”,而是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德王建立“大蒙古国”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蒙疆政权可以说是一个带有蒙古族色彩,掺杂有国内民族问题,而为日本军部所掌控的亲日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等具体问题上,以1937年8月为界,陈独秀抗战思想前后有很大变化。前期,陈独秀强烈谴责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行径与不抵抗政策,极力主张反蒋抗日。后期,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从原来反蒋抗日转变为全力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其间虽然有些悲观论调,但总的格调比较高昂,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且曾长期把鸦片作为麻醉中国人民意志、削弱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反抗力的软武器。日本帝国主义将这个杀人不见血的软武器与赤裸裸的武力侵略结合在一起,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史料《Truth》(中文名《真相》,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藉爱国知识子冒死搜集日军侵华的罪证材料,国联据此做出对九一八事变的首次定位)。认为该史料的发现,填补了日伪统治下东北民众反抗日本侵略历史的研究空白,展示了东北民众在国际上反对日本侵略的呼声。史料的曲折形成过程以及史料的客观性和实证性同东北人民武装抗争形成互补,有力地证明了东北各阶层人民合力抗日的史实。  相似文献   

18.
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日本对其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二是因侵略战争引起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并屡掀波澜,与日本朝野在政治上的右翼化倾向密切相关。现行国际法的原则和惯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提供了法学依据。对日索赔的“法庭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决不应再言放弃。  相似文献   

19.
《盛京时报》是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日俄战争后,该报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和对华侵略的工具。本文通过考察《盛京时报》创刊初期的论调,揭示日本媒体的侵华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日寇成立的汉奸组织伪新民会,协助日本侵略军干下了一系列的罪恶勾当。当时的保定市是河北省首府,地理位置重要。保定伪新民会利用召开联合协议会、组建新民“感化所”、颁布所谓的救济措施等种种手段,企图在广大民众面前造成一种假相,以迷惑民众,美化日寇的侵华行径,阻碍抗战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