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7日第2版报道:2002年4月6日晚8时,甘肃省景泰县春雨中学初二年级的齐刚(化名)同学在家中杀死了他的亲生母亲,他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是他的亲生父亲。只是这一步还没有来得及做,就已经东窗事发了。齐刚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班主任王生军说:“他是我教过的天赋最高、学习最好的学生,将来考重点大学没问题。”齐刚的弟弟齐勇说:“哥哥对奶奶很好,奶奶最后几年眼瞎了,每到吃饭,哥哥总把自己碗里的肉用筷子夹着送到奶奶嘴里,晚上睡觉,哥哥总是搀扶着奶奶把她送上床。”出事后,齐刚的父亲齐登…  相似文献   

2.
乔尔西是我的外孙女,她在美国出生长大。秋季六岁时入小学一年级。开学不久,一天放学回到家中,她高兴地拿着两张纸,贴在起居室的墙上,上面写着她的劳动计划。我问她:“你这是什么意思?”她说:“这是我自己制定的一个在家中劳动的计划。”我通过和她进一步的谈话了解到,这是学校老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我桌上的参考书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总也少不了《山东教育》。每来一期新杂志,我都要细细阅读,记下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每当我轻轻翻启《山东教育》时,童年一段难忘的往事总是涌上我的心头……记得我四五岁时,父亲在一所学校教书,他的案头总是摆满了书。有一次,父亲上课去了,我爬上他的椅子,好奇地翻起桌上的书来。不一会儿,我拿起一本杂志开始在上面画圈拉杠涂鸦起来,还以为自己会写字了呢。我想:父亲回来一定会夸我。可是,父亲见后却十分婉惜地说:“哎呀,这是我的《山东教育》,怎能在上面乱画呢?”他的神情令我至今…  相似文献   

4.
女儿在读四年级,成绩中上等。她有一个爱好,就是在做完功课后对我说:“爸爸,和我玩玩吧。”在得到我的同意后,她兴高采烈地摆上象棋或拿出扑克,或是和我背唐诗、说谚语,谈同学、说老师。久之,她会告诉我任何她知道的事,哪怕你再忙,她总会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你后面说。我也常常在睡觉前坐在她床前和她谈学习、话未来。又想起了另外一则小故事:一位父亲常常早出晚归,与儿子难得有时间在一起。一日,儿子等父亲归来,问父亲:“您一小时挣多少钱?”“10美元。”“那么,请您借我1美元。”父亲当即掏出1美元给儿子。儿子赶忙跑回自己…  相似文献   

5.
邵明法 《师道》2006,(10):59-59
五年前,我做了父亲。那种高兴的心情不可言喻。心想:从今以后。我终于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家长了。手下也总算有了一个可供自己差遣的“兵”了。但事情发展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五年后.女儿能跑会跳了,能说会道了。但她并未成为我手下的“兵”,相反,我倒成了她的“兵”。  相似文献   

6.
1985年我考上巨野师范。在这之前,为了求学,我在外地的同学家中寄住,她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我在那儿有机会结识了《山东教育》,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不会离去     
7年前的冬天,父亲做心脏手术,我一直住在北京家中。每天,我从医院回来,都习惯性地坐在沙发上翻看报纸。我偶然读到系列漫画《花生》的作者舒尔茨写给读者的一封  相似文献   

8.
杜红妮 《教育艺术》2006,(1):39-39,42
读《李萍:我在幸福中》一文(见《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4日第四版),我是流着泪看完的,真的好感动。文中的李萍老师是四川省成都七中的一名政治老师,活得快乐幸福、真实而有个性,她不牺牲自己但成全了无数孩子,成全孩子的同时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是一个真正的老师。“她在奉献,但她不做泪干而灭的蜡烛,也不做丝尽即死的春蚕;她也想耀眼,但她不追求‘最光辉’;她不仅浇灌别人,她也要做花朵,也要体会成艮,也渴望阳光雨露;她没有含辛茹苦,但她痴心不改。”(摘自作者采访后记)  相似文献   

9.
儿女凤凰是家中的成员。我和妻子商量,她在家庭中应有自己的一块“小天地”。于是给她隔了一间小房,把她的活动床从客厅搬到了她的小房里。她高兴得眉飞色舞,自已动手安排自己的生活:抽屉里放着图书;桌上放着墨水、笔筒;墙上挂着报纸,贴着功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在这属于她自己的空间里,她感到快乐、舒适,每天按时上学,放学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世界》2014,(3):124-127
昭宥 率真性格大爆料 最近,在时尚造型音乐节目《Fashion&Music》中,直率的昭宥不慎将成员“出卖”。她说:“成员们都不是很爱自我管理,个性都很随性。”随后,她还自我辩解道:“我是成员中里面难一会去皮肤科的,其他成员几乎都不太做皮肤管理。”她的女性魅力也得到了宝拉的称赞,“昭宥很会烹饪,也很会弄头发,这点让我很羡慕。  相似文献   

11.
书恋     
父亲教了近40年的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嗜书如命。他常说:“我的书就是我的生命。”为了得到一本好书,他宁愿少买一件衣服,少吃一顿饭。刚粉碎“四人帮”时,时任民师的父亲,用家中半年的积蓄给已在病榻上躺了一个月的母亲购买的唯一“补品”竟然是“四大名著”,弄得母亲哭笑不得。为了买到“三言二拍”和《太平广记钞》、《荡寇志》,他生平第一次求人———请他在市新华书店工作的学生四处求购。经年累月,我家已有好几千册的藏书,在我们那个小镇也算是“首富”了。每年暑假,父亲都要动员全家把所有的书从书架上搬到院坝里…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密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和“真正的真实”。《墙上的斑点》是她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实验之作,也是成功之作,因而也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墙上的斑点》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种种联想。看似毫无头绪,内容互不关联,细细品味一番,我们就会发现作品中“我”的意识一直在一  相似文献   

13.
自己拿主意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的童年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场里度过的。当时她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亲就问原因。她断断续续地说:“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后,只是微笑。忽然他说:“我能摸得着咱家天花板。”正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后觉得很惊奇,不知父亲想说什么,就反问:“你说什么?”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摸得着咱家的天花板。”索尼亚忘记了哭泣,仰头看看天花板。将近4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摸得到?她怎么也不相信。父亲笑笑,得意地说:“…  相似文献   

14.
带电的报纸     
<正>今天我在《趣味科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让报纸带电,不用胶水、胶带,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我心想:这怎么可能呢?我决定照着方法做这个实验。材料很简单,只需要一支铅笔和一张报纸。我找出一张废报纸,然后展开,平铺在墙上,最后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我有点不放心地慢慢松开手,退后一步,报纸竟然真的贴在了墙上!我瞪大了双眼,怎么也不肯相信。我用手扇了扇,居然还没有掉下来。我侧着脑袋,对着报纸鼓起  相似文献   

15.
1985年我考上巨野师范。在这之前,为了求学,我在外地的同学家中寄住,她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我在那儿有机会结识了《山东教育》,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十多年来,《山东教育》给了我人生的动力,使我逐步走向成熟。由对她的关注,到为她撰写文章。2005年我连投了5篇文章,结果被选中1篇,发表在2006年1、2期合刊上。  相似文献   

16.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中心:一、小女孩为什么能不顾父亲的责骂,擦燃几根、甚至一把火柴?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里“敢”和“终于”反映了小女孩思想斗争之强烈。小女孩也不舍得擦火柴,她也伯父亲责骂,但饥饿与寒冷迫使她不顾一切,擦亮了火柴。所以,“敢”、“终于”两个词不但揭示了小女孩内心的矛盾斗争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她处境的艰难,文中充满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二、小女孩为什…  相似文献   

17.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孩子在家中被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而孩子大都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所以开展孝敬教育非常必要。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教育:一、了解学生在家中“吃”、“穿”、“用”、“玩”、“看”等方面情况,开展《孝敬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二、讲古人、当代人、革命领导人、同龄人的孝敬故事。让孩子们学会孝敬父母;三、让孩子通过孝敬教育后。平时付之于行动。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的回答是:“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坟哦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话虽是就怎样做父亲而言,却同样适合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除却进化的观点不谈,鲁迅先生所说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它放进当下的中学语教育中来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江 《天津教育》2006,(2):21-21
凡介绍家长教育孩子成功经验的书,在哪个年代都是畅销书.最近,比较引人注目的一本书叫做《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这是一个叫高燕定的父亲介绍培养女儿成长的书,在10岁生日时,小女孩高倩许了两个愿:“我要上哈佛,我要做律师。”7年后,她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历史,11年后,她自哈佛大学毕业,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将于2006年春季毕业。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海明威在《世界之都》中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心急如焚地寻找他离家出走的儿子。遍寻不见之际,父亲在报纸的寻人启事上写道:“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报社门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爱你。”第二天报社门前来了八百多个等待宽恕的“帕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