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荡使90后的大学生容易陷入身份认同危机。顺应全球化语境,培养大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实质上是构建一种基于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多元文化认同与适应。承认不同文化的普同特性是培养大学生全球化意识的基础;建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广泛的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文化安全是保障,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就中国人如何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问题提出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能够让大学生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保持民族文化认同,使大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价值判断。这对于作为我国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强调。在多元文化格局的形势中,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观念的挑战,有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推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力量,既是一种提升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时效性的理性态度,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郑兴燕 《文教资料》2014,(21):59-60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是对其所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认同和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借鉴并反思自身文明,与时代同行,担负起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使命。然而当前,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已经悄然走进青年大学生,网络带给大学生的快餐式的"新鲜"文化正铺天盖地地涌入学生的脑海,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就将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革命时期伟大实践中孕育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一种珍贵的传承性财富。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情况,在大连多所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革命文化认同方面存在认知较全面但浅表、情感认同存在冲突、行为意愿较强但主动性较低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感的改进路径。一是强化大学生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在充分发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革命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全球化境遇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认同,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自觉层面在于超越文化模式,追求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应该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觉悟、觉醒,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与批判,进而发挥在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逐步实现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实现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两者是互为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应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向度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主体向度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准备了条件,客体向度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出发点和归宿,介体向度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正确方法,而环体向度则是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指能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异质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辨别、批判、选择和创造能力。在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关注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问题,实施有效的教育方略,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社会人文精神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本质体现。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方法指导。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在深入理解并认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崇敬心理,继而对由文化带来的国家繁荣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文化自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支撑: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撑,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做到自知而自信,自觉而自信,自强而自信,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品行高尚,政治坚定,学识厚重,身心健康的公认最有希望的一代人才。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是开放德育的出场语境,文化自觉是开放德育的时代课题。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要求包括通过文化立魂、文化植根、文化奠基使大学生具备文化自觉意识、明晰文化自觉立场、提升文化自觉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夯实文化基础、突出文化浸润和重视文化实践来实现,需要关注民族文化、大学文化、大众文化三者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莉 《考试周刊》2014,(2):19-20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底。文化自觉的过程实质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培养文化自觉的品格,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受到一定冲击,令人担忧。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对本国文化的自觉无论对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的文化本性,认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包含三重意蕴。其一是意识自觉,包括个体性文化自觉和群体性文化自觉,实现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转变;其二是价值自觉,包括个体价值自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的转变;其三是实践自觉,包括文化能力养成和文化实践,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包括: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剖析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培育大学生文化强国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理论认同是连接理论学说与实践主体的生命线。理论认同对实践主体而言,是一种对指导思想、价值目标的选择;对于科学理论而言,是实现自身价值——真正产生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必经途径。引导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自觉地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在培养大学生理论兴趣、推进“两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理论教师素质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实现大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网络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有所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但是对西方的文化节日、文化产品兴趣较浓。大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是自身的传承意识不足。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社会层面应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受到挑战,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必须:在实践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中提升高校教师的文化自觉和创新能力;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中构建多元表达机制;在完善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体系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