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日常与非日常双重属性,因而不同于"日常生活".然而在现实中,教学生活往往呈现出"日常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教学思维、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时空等方面.为此,只有切实改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教学生活的双重特性、变革生存方式、构建新型学校文化,我们才可能摆脱教学生活的"日常化"束缚.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就是在日常生活批判重建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日常生活活动体现的价值观表征,反映出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关照的缺失,以及大学生个体自觉意识的缺失等问题。同时,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体制的现存问题,构成了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建构的现实基础。日常生活批判重建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归属性,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超越式互动性,为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建构的切入点在于,在目标上探究发展性需要的贴合点,在内容中突显日常性活动的关注点,在形式上融合新媒体新话语的兴奋点,在机制中把握不同主体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交往领域,也就是人的教育领域。将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引进教育学之中,在分析教育中的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涵义基础上,提出教育从日常交往到非日常交往的演变过程的阶段,指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上的断裂,呼唤着二者的整合,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4.
非规范性评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随机言行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与评价。它具有互动性、精神性、艺术性、情境性和教育性特点。非规范性评价注重评价过程的日常化、动态化,评价方式的情感化、个性化,评价目标的激励性、发展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体基于日常教育生活形成的为个体所享有的认识成果,是教师创造力的体现。教师实践性知识因其日常教育生活的批判性及默会知识形态的批判性而具有批判性。在批判基础之上,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唤醒教师的个人理论意识,培养教师的公共理论自觉而生成。在"批判—生成"的交互过程中,教师能够重视实践性知识,成为反思实践者,实现其专业发展与自主成长,从而有助于开展教师教育研究,赋予教育变革以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记述教师提出教育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系列“教育事件”。其内容记述的是教师自己专业生活中的教育事件及某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叙事研究所要追求的是教师叙述并改进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日常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7.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8.
经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旧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这已经成为当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以衣俊卿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相关理论为依据,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没有日常化,并以此为出发点,剖析了教师教育技术知识日常化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且论证了问题解决的思路。本文认为,内在机制运转动力及后续支持措施的不足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而通过对教师情感因素和实践过程的关注,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后续支持,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发展之困境。  相似文献   

9.
日常化师生交往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保守性的特征,具体来说,交往行为呈现重复性,交往空间和时间具有封闭性,以及交往体验的不契合性。非日常化师生交往是日常化师生交往的一种超越,其特征表现为交往行为的创造性、交往空间和时间的开放性、交往体验的契合性。要实现从日常化到非日常化师生交往的飞跃,达到师生个性的生成,离不开师生建立起自觉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体育日常化理念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利用到体育的理念来执行自己的生活路线,让自己在每一处日常的行事中都进行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更好地维持自己身体的存活状态并保持活跃的身心,使自己处于最佳的身体状态及心理状态中,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健康、更美。基于此,提出一个新观念,那就是日常化体育,并根据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常见病症,提出让高校体育班的青年学生从自己的本专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感出发,去认识和宣传日常体育理念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和指导其他人如何去践行体育日常化理念,从而让整个社会的人们活得更美、更健康。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哲学抛弃了传统哲学的核心课题——本体,而表现为从日常经验现象出发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背离。现代哲学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为考察对象的哲学,在现代语言哲学、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中,这种“日常化”的倾向极为鲜明。  相似文献   

12.
根据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教师专业生活属于一种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在目标、内容、环境、基本活动方式、维持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专业生活”可以界定为: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持续性的学习、思考和教育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并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过程;也指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或取得的结果.探讨教师专业生活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面对的是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主要指教师的职业生活世界,也就是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一般来说,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二是日常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技术化、理论化倾向的影响,教师培训表现为工具性与技术化,而教师的日常教学则表现为功利性与经验化。因此,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教师教育应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而教师的日常教学应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14.
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德育的“虚化”“外化”“硬化”现象。它们经常给学生的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日常教育生活中儿童立场如何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儿童立场,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主题。关切日常教育生活的内在意义,学会过一种反思的教育生活,活在师生关系结构之中,由此树立对儿童世界的尊重,理解儿童世界的内在逻辑,尊重儿童的各种念想,给予儿童尝试错误的空间,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习,最终落实为儿童的积极发展,这将使得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儿童立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非规范性评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随机言行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与评价。它具有互动性、精神性、艺术性、情境性和教育性特点。非规范性评价注重评价过程的日常化、动态化,评价方式的情感化、个性化,评价目标的激励性、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胡金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共识,但人们对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还不甚清晰。人们对生活德育倡导什么与否定什么,尚存在渚多误识。  相似文献   

18.
一、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德育的“虚化”“外化”“硬化”现象。它们经常给学生这样一种印象:“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  相似文献   

19.
教育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二者的关系,许多教育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们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究,实质上是对教育目的一种思考,直接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教育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生活力”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美好教育生活是学生在学校吃住、交往、闲暇等日常生活以及通过教学生活认识在非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美好并习得美好生活能力的一种生活形式,其具有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相统一、自在性与自为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等特征。美好教育生活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学校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在各自边界范围内健康有序互动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学生活能够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在非日常生活引领下实现对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改造,最终活在有日常生活根基的非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好教育生活需要彰显学校教育的美好价值、培育学校教育生活的美好意义感和实施学校日常生活的美好教育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