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内部治理中的"教师权力"不同于"教授权力"。从高校内部治理中教师权力变迁的谱系分析中可以发现教师权力的依据主要包括知识、组织设计、外部制度和集体行动。教师权力的知识性会导致教师权力过度集中于教授群体,以教授的权力代替了教师的权力。当普通教师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学校内部权力体系之中时,他们的权力尽管往往被教授的权力、行政的权力所抑制,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权力运作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
高校内部治理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环节,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科层制模式下,高校内部治理存在着政府外部行政权传导的高校内部行政权与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的矛盾、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矛盾、学生组织与学校党政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人事治理症结、财务治理症结、合同治理症结。究其原因,法治保障的缺乏、行政权力的过分倚重、机构权责不清、监督机制缺乏是高校内部治理矛盾和症结的成因。因此,必须从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优化高校内部权力配置、摒弃落后的管理理念与习惯、实现多元主体的治理动能等层面予以疏解。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学章程的大学治理即通过明确章程定位,以法制精神来推动和实现大学内外部权力和权利的良性互动,实现"依法治校"。良好治理模式的建立需要通过章程明确高校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对各类主体——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权力)边界进行规定;另一方面要对学校权力的实施和教师、学生权利的实现予以关注。把握大学章程的实践属性,需对高校内部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权力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对校内人员或组织有意施加的影响力或控制力.学生权力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它是学生作为利益主体的基本需要,作为高校"三权"之一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必然选择.从学生作为公民、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参与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维度,可以看到学生权力不同的内涵.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可以看到学生权力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具体包括学习权、参与权、索要权和择业权.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牵涉到系统内外的各种权力主体。在高校系统外部,政治权力、市场权力与社会权力、高校权力形成三角权力格局;在高校系统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也形成三角权力格局;内外部权力格局之间保持着互动关系。泛行政化的存在,使高校知识生产和学生培养的本质发生偏离。在去行政化的改革背景下,高校治理必须坚持政治权力引导、市场权力协同、社会权力参与的原则,重塑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参与的内部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法人治理中存在党政权力整体过强、党政关系不协调、学术权力式微、民主权利处于弱势、权力主要集中于学校层面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内外部因素,也有主客体因素。因此,应在研究有关法规依据及理论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内部法人治理各主体要素的权限与职责,确保党领导地位的实现和行政管理科学、规范、有序运行,确保学术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潘虹 《教育评论》2015,(2):26-28
在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治理结构在学校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基层权力与高层权力配置,以及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外部关系方面存在权力配置、权利义务关系不合理的问题。完善治理结构,需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着手,促成高校治理结构的重构与优化。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权力制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健全的权力制衡体系推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优化配置,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充分释放民办学校体制活力、实现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权力高度集中、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权利保障不力、外部制衡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依据权力制衡三种范式,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权力进行有效制衡,需从内部权力分立、内部治理主体权利保障、外部制衡强化等多方面施策,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权力制衡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阅读和分析教育部核准的六所高校的章程文本和对地方高校的调研访谈,发现目前各高校在大学章程制定中还遇到这样的困惑:大学章程如何体现学校外部治理中的高校独立法人地位,落实办学自主权;如何平衡学校内部治理中的多元权力关系。基于此困惑的建议是:制定大学章程应尊重高校独立法人地位,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与学校的权力边界;应明确党委与校长的权力范围与运行机制;应尊重和规范学术权,建立服务行政体系;应保障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制约行政权,防止行政权被滥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高校独特的政治社会属性,其内部治理的权力结构大致由党委的领导权、校长的行政权、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权力和纪委监察等组织的监督权力构成,每一种权力的范围和实现方式都有着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在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高校的内部治理更要注重对各种权力性质的区分,防止越界施权和职责不清。  相似文献   

1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权力结构的调整。学分制的实行,既可以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又为其改革的具体途径提供依据。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优化,具体说来,可以调整与改善学校与院系、高校与教师、高校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内部治理中存在着党政权力不分、行政权力独大、学生权力被遮蔽、权力向上集中、监督权力行使不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高校内部权力相互制衡、科学决策,形成治校内在动力,提升师生创新能力、公民意识,形成优良品格。协商民主在高校内部治理中的实现途径有:将协商民主纳入到高校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运用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为主体的协商平台;积极创新协商平台,拓展协商渠道;建立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营造协商民主文化氛围,夯实协商民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于杨 《江苏高教》2012,(1):76-78
大学治理结构分行政权力主导型、学术权力主导型和市场权力主导型。文章探讨大学治理结构之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效应关系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于大学治理结构的选择关系。同时依据高校内部不同权力类型特征,提出"全员参与三权协作"的大学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当前高校为国家战略服务的重任。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特征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特别是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推行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尤其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搭建丰富多彩、宽松自由的非课堂教学空间。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须依赖优良的高校内部治理。通过强化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实行校院两级分权治理、学生参与管理、行业精英介入人才培养过程等学校内部治理,促进和保障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大学权力结构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应保持一定张力。目前,地方高校存在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办学历史短暂、办学理念陈旧、教师队伍与学生生源薄弱。本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只有从文化、理念、制度、实践等四个层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当前高校内部治理实践中存在的权力失衡与冲突现象,分析了教代会制度在高校内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以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的和谐为目标,提出了当前加强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内部治理主要涉及到大学内部决策权力的分配.教师是大学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教师在大学治理中的权力不容忽视,教师的适度参与是实现合作治理的关键.本文以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为例,对其内部治理中的课程决策、教职治理决策、学生治理决策以及组织治理决策等不同领域的教师权力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大学治理结构,首先要研究的是治理结构中的主体,尤其内部治理主体存在着多种矛盾关系,包括书记和校长之间的矛盾、正职和副职之间的矛盾、行政系统和学术机构的矛盾、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之间的矛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这些矛盾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产生出很多不良影响,会使党政不分、办事效率低下、重政轻学、学校治理结构失灵等。引起这些矛盾关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权力分配不均、治理主体不全面、管理干部以任命为主、民主程度不高。协调这些内部主体的矛盾关系,应做到明确党委的领导权和校长的行政权,加强学术权、实现教授治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重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存在于高校内部的两种基本权力形式,文章提出重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合理分配,并在分析当前高校存在严重的行政权力错位倾向的基础上,提出重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重在处理好大学内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利配置以及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等交互作用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路径之一。临沂大学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政策引导、营造氛围、利益机制调整等改革措施,引导人才资源向教学和科研一线流动和聚集,弱化了“官本位”,强化了“学本位”,取得了显著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