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冉永胜 《成才之路》2009,(7):I0006-I0007
现行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版生物学,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二节“呼吸作用”中。第一部分内容“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相似文献   

2.
改进的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个改进的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装置,它由保温瓶、凝固点杯、贝克曼温度计、电动搅拌器等几部分构成。实验时,先调节寒剂的组成使其凝固点低于待测溶液的凝固点~2℃,然后分别在保温瓶和凝固点杯中加入寒剂和待测溶液的冰水,启动搅拌器预冷却2~3小时,接着更换保温瓶中的寒剂冰水,重新启动搅拌器,记录贝克曼温度计读数。实验结果显示,改进的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装置结构合理,其测定误差可控制在±0.001℃以内。  相似文献   

3.
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初中阶段重点实验之一,但由于其材料多、耗时长等问题,往往完成率较低。改进实验材料、方法,可实现利用一套装置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两个探究实验的教学目标。改进后的实验材料简易、操作便捷,不仅有助于提高这两个实验的开设率,还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发展其实验探究素养。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是生物学的典型特征,而在演示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拘泥于教材的限定,有必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对实验材料、仪器、设计过程等进行改进,提升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直观感受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深入理解。就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中"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和"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演示实验改进为例进行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柳秋兰 《生物学教学》2007,32(10):58-59
读《生物学教学》杂志2006年第11期“‘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装置的改进”一文,深受启发,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装置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并将该实验装置的主要部分应用到种子的萌发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光合作用释放氧的实验1.1材料用具500mL左右无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A0):129-130
将七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与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三个实验组合在一起,对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进行重组与改装,通过PPT演示出来,实现复杂实验简单化。  相似文献   

7.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可比性增强;反应装置变开放式装置为封闭装置,生成的P2O5被碱液吸收,防止了环境污染。实验装置见附图。  相似文献   

8.
在已有参考文献介绍的"通入法"和"隔离法"改进装置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装置作了进一步的优化改进.所得新装置具有构思巧妙、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等特点.探究还发现,若用干冰代替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实验,则实验现象更加直观生动,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献中对氨气等易溶性气体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倒吸的原因有不同解释,为此作了实验探究并改进了气体吸收装置。对常见防倒吸装置存在尾气吸收效果不理想和污染等问题作了原因分析,归纳总结了影响倒吸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基于温度控制设计了可以调控尾气处理及能防止气体倒吸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按教材提供的方案,能观察到SO2气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效果也很明显,但该实验方案没有提供尾气吸收装置,实验操作时稍有迟缓,室内就会弥漫SO2的刺激性气味。对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对大气环境有污染。有同行对此实验进行改进,增加了对尾气处理环节,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检验SO2性质装置中的气体仍未除去,实验完毕清洗仪器时,会释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操作者也会受到伤害。提高此实验开出率的关键是解决气体发生装置中气体残留和尾气的吸收问题。因此笔者对此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再改进(图1)。  相似文献   

11.
种子萌发放出热呼出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采用课本49页的装置 (河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第一册 )操作时只能观察放出热 ,不能同时观察释放二氧化碳的现象。我在实验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a.将保温瓶改为锥形瓶(2 5 0 m L、 45 0 m L 或 5 0 0m L ) ,这样不但可以看到装入的种子萌发放出热 ,而且可以观察到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且在实验台上摆放稳当。b.在锥形瓶中的胶塞上安装温度计 ,这样可随种子的萌发观察所放出热量的多少。c.把保温瓶改为分液漏斗并设有开关 ,可根据需要随时将分液漏斗中的水注入锥形瓶。d.将通入石灰水的玻璃管末…  相似文献   

12.
范必文 《考试周刊》2012,(30):138-139
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的教学中。要学生深刻地认识比热容的物理含义,就必须做好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这个探究性实验。教材中“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用食用油和水进行对比,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现象的可比性(观察比较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慢),实验时必须两装置同时点火加热、两个酒精灯燃烧释放的热量要相同,才能使实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可信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很难保证点火的同时性、火焰的相同性,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对比性和不确定性。针对实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作者经反复验证和探究、联想到“焦耳定律探究”的实验装置.对上述实验装置稍加改进,改进后的演示实验效果更明显、准确度更高,使实验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初中化学各种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存在的反应不可控、药品用量大、耗时长、成功率低等问题,从演示实验的科学性与可视化出发,通过将自制实验装置与常规实验仪器相组合,设计了一套集二氧化碳制取、理化性质于一体的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现象明显,耗时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试题一}(1992,全国)下图是未完成的实验装置,请利用A、B、C3支试管、新鲜叶片和必要的辅助材料,设计一个证明光合作用吸收CO2吸作用释放CO2验,并预计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渗透作用实验是理解成熟植物细胞水分吸收原理的重要途径。人教社1990年版目前仍在使用的教材和即将启用的试验修订本新教材中,该实验采用的一直是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下大上小,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表面积大,上部管径细小,漏斗内蔗糖液面上升较快。因此,此设计从理论上讲具有现象明显的优点。但同时它也留给我们实践中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制的固液反应装置、双嘴抽滤瓶等实验器材,对初中课本中氧气、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检验实验装置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和实践探究。实践表明,设计的一体化装置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该装置制作成本低、功能多、应用广、安全简便,还解决了环保问题,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等。  相似文献   

17.
用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部分现象正常,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部分常出现异常现象:有时生成沉淀还不多,溶液还未全部变浑浊,沉淀就溶解消失了。对此现象大都解释为:  相似文献   

18.
朱月芳 《时代教育》2009,(7):131-13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的现象,针对这个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一是证明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二是证明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被吸收;三是通过压强变化来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9.
李金生 《中学理科》2007,(1):58-62,94
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包括原理、装置、注意点、验满方法及检验方法等。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以与氢气、二氧化碳等综合起来加以考查。制法常以实验题形式出现,性质以填空及选择题形式出现。另一热点是以实验装置为载体,以信息题的形式考核氨气(NH3)、甲烷(CH4)、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等气体。  相似文献   

20.
正一、实验教学目标通过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验内容实验名称: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器材:广口瓶、导管、橡皮管、锥形瓶、绳子.实验材料的准备:三只塑料袋(密封效果好)、两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三根橡皮管、三个止水夹、三瓶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装置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