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已开始从单位制到项目制的战略转型:建国后重点高校建设有明显的"单位制"特征;"211工程"、"985工程"具有"项目制"的部分特征;"2011计划"已具有显著的"项目制"特征。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实现战略转型的基本思路是淡化或停止实施"单位制",深化和扩大实施"项目制"。为顺利实现这种战略转型,必须拓展国际视野,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制度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资源配置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前因条件,资源配置的逻辑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以广东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分配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研究方法,对2016—2019年广东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分配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高等职业院校资源的择优分配现象,不仅在项目制资源分配的实践中存在,在单位制资源分配的实践中也存在。而且都是作为关键核心条件对资源的分配结果产生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显著。未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办学范式和发展模板的应用与推广阶段,要扩大“择优”范围,扩大“择优”的选择条件和依据的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块块分割"的格局,呈现出"双重效应",即既有正向效应又有负向效应。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看,"块块分割"格局形成的根本因素是政治集权下的地方分权改革、地方政府为晋升而博弈、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制度建设滞后。在这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囚徒困境式的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从而催生了"块块分割"。  相似文献   

4.
高考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集中体现为高考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之间的矛盾首先表现为"差异原则"的公平观与"补偿原则"的公平观之间的矛盾。对同一资源的分配,很难兼顾两种公平原则,但高考本身包括一般性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专业的分配三个方面的问题。以不同的原则处理不同的问题,能够兼顾两种公平原则的要求。具体而言,高考公平应以"为了教育状况的整体改进"为判断标准,采取一般性高等教育机会以"区域公平"为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考试公平"为主、专业资源分配进一步重视"考试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与单位制、科层制逻辑相区别的治理机制,项目制依凭其自身优势特点与制度抱负开始担任构筑一流高等教育的历史职责,从而累积"项目治教"的"绩效合法性"。然而,项目制实践中遵循的一事一议、择优、技术理性、规划控制等独特逻辑,似乎悬置了高等教育中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本体性命题,因而不得不承受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治理碎片化、马太效应、价值理性的失落、被规划的高等教育等逻辑限度,使"项目治教"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面临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质疑与拷问。因此,当我们通过"项目治教"获取高等教育效率与技术收益时,更应不断检省"项目治教"这一治理行动本身是否正当与合理。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从确定资源项目、确认作业、确定作业动因、将资源分配至作业中心、将作业成本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等五个步骤来进行设计,使高校教育成本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7.
武中哲 《红领巾》2004,(5):40-42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普遍实行的一种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完全的单位体制下,城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整体呈现出一种平均主义的特征.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方面,单位组织在分配国家资源方面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单位组织的利益型特征逐渐突出.单位组织自身的状况(内生性因素)以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外生性因素)成为影响城市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重要因素.在单位制变革的过程中应当控制过高的贫富差距,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认识是初次分配有效率,再次分配有公平。从实际意义上看,两次分配均存在公平和效率。微观上,初次分配社会成本低,再次分配社会成本高;宏观上,初次分配社会成本氤再次分配社会成本低。初次分配决定社会总供给,再次分配决定总需求。两次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是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组织。2006年以来,国家对高职院校开展了"示范校"、"骨干校"和"双高计划"等央财专项建设工程,这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项目治理逻辑。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和行政激励对高职院校实施制度体系建设、政策试点和重点专项扶持,形成项目的资源集中优势和竞争择优效应。但是,教育项目制下的政策集中化也带来了一些"意外后果",如高职院校组织策略的向上聚焦、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偏离市场、高职精英校和一般校的分化及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等。教育项目制的生成动因、内涵定义、运作逻辑、组织基础和效用限度等方面受到了传统科层制的影响,项目治理实质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下,处理政策集中化和区域差异化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0.
选拔性的教育考试在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会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关系资源、信息资源、权利资源等)的预演分配。只要存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对这种资源的普遍而强烈的需求,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竞争的方式来分配这种资源。在学校竞争制度下,能力的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取得受到各  相似文献   

11.
以绩效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是未来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有关高等教育绩效分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估两个角度,初步建立了分析高等教育绩效分配的理论框架,以期为我国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治理的“项目制”:成效、限度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荣 《江苏高教》2014,(3):12-16
项目制的实施使得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从"单位制"时代的完全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项目制时代的资源依赖关系与策略互动关系。项目制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存在内在紧张关系,反映了项目治理与学术治理的冲突。项目制衍生了新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格局,规训了高校与教师群体的行动逻辑,产生了"项目异化"、大学组织体系扩张、教师群体内部分化、学术腐败、学术工厂化、大学发展同质化等"意外后果"。教育行政的平衡论认为,推进政府干预与学术自由的平衡是教育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向。推进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构建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诉求机制。通过重构项目制,赋予学术共同体更多的权利,避免政府对于大学治理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博弈论构建制度生成与演变的解释框架,分析从重点大学到“双一流”建设的历程,探讨“双一流”战略如何打破身份桎梏、重构开放竞争背后的动力机制及创新路径,厘清战略演变的制度逻辑,发现:中央政府战略目标转变等外生环境变化提供了增量资源与资源再分配的机会,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动力源;引入地方政府、地方大学作为主要博弈参与者克服了计划资源分配弊端,形成多方参与博弈的开放竞争新格局。在新博弈规则的驱动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逐渐改变其主观博弈模式,集中增量资源大力发展优势学科,为进入“双一流”行列提供内生动力。“双一流”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营造了开放、竞争、动态的制度环境,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未来将面临处理好外部治理与内部博弈之间的关系、一流大学聚集性与高等教育系统均衡性之间的关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带有明显的政府驱动型特征。行政动员和项目制是政府应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经过长期实践,政府的行政动员和项目制互为表里,相互作用,逐渐定型为一种以政府行政权力为核心,以频繁的指令性要求为驱动力量,以繁杂的质量保障项目为载体,以评估作为合法化路径的一元化的技术治理格局。这种质量保障方式内生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是为"体制化的技术治理"。社会转型期的大学制度是体制化的技术治理得以产生和运作的制度根源。从大学制度入手进行深层次和整体性变革是持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项目制是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制向教育领域的延伸,经过不断地融合与发展,逐渐内嵌于高等教育治理之中.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项目制符合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效率优先的逻辑,将抽象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转化为具体的项目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发展服务,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凸显,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构成"四力合一"的动力系统,但是这种由国家主导并且仰赖于科层制组织模式的治理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在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过程中要通过明确政府与大学间的权力边界、明晰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拓宽高校资源获取渠道等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体制过渡时期的利益分配首先是一种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我国改革中形成的城镇、农村和权力寻租三大利益集团及其相互博弈,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和制度变迁.微观领域的利益分配以宏观利益的分割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一、联班制度的提出联班制度(以下简称"联班制"),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将科任教师分配到各班一起协同教育工作,从而打破班主任与教师的角色界限,改变"管教不管导"的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教书与育人不能分割,这是我国教育方针所决定的。但在现实中却明显地存在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两种角色  相似文献   

18.
重点与均衡:两岸三地大学发展策略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质疑直指大学重点发展政策,有效协调“择优重点”和“均衡分配”之间的矛盾是两岸三地大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整体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注重效率和效益。重点发展政策中的资源分配不能仅用“社会公平”的概念来衡量,但应当进一步厘清其资源分配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迅  蔡连玉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2):30-40+120-1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单位制经历了形成发展期、尝试调整期、整体松动期和深化改革期四个历史阶段,其变迁深受国家治理范式转型、集体主义文化、新公共管理及国际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高校基于行政绩效与管理效率的诉求为单位制变迁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同时单位制变迁也由于沉没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呈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大学单位制变迁带来了正面绩效与负面影响,大学治理改革既要借鉴单位制的积极要素,重塑教师对大学的组织认同;又要限制单位制的强行政逻辑,优化大学学术生态;还需良性改革单位人事制度,循序构建适于国情的长聘制度。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之间的竞争,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直接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具有有限性,这就决定了高教资源分布是否合理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甚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中部崛起计划的施行,湖南省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政府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