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配合军事侵略而搞的“华北开发株式会社”,是日寇在华北从事经济侵略活动的大本营。它组建了庞大的掠夺网掠夺中国的丰富资源以弥补其本国原料的不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的成立及其情况自“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一步步加深。1907年日本成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作为掠夺中国东北及整个大陆资源的最高机构。1927年《田中奏折》暴露了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这一金融机构,对华北经济进行深度的侵略,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本文拟通过揭露它的活动,提供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实证。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华北的猖撅走私,是它侵华政策的产物和侵占华北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华北。同时积极实现对华北的侵占,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在动用武力、玩弄骗术,培植和策动第五纵队进行分裂、颠覆、暴动以及大搞“独立”、“自治”等丑剧的同时指使大批日鲜浪人在华北进行猖撅的走私活动,妄图扰乱中国金融、动摇中国财政、摧残中国民族工业、破坏中国海关行政统一,配合其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活动来实现对华北的侵占。  相似文献   

4.
统制华北经济,掠夺华北资源,把华北变成战争的兵站基地,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方针政策,不仅包含了统制华北的宗旨和纲领,而且制定了长期计划和具体步骤,是日本统制华北经济的行动指南.因此剖析日本制定华北经济方针政策的过程,能更深入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5.
何谓“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厂泛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和发展教育自然成为百国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1998年,美国公布了“第二代因特网计划”,不但要把网上传输速度提高1000度,还要接入122所全美一流大学。英国宣布了“信息政策”:到2002迁,要让全英国的大中小学都联网学习。日本从今年5月起实施旨在创立新产业、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刺激经济复苏的“新纪元工程”,其中的“信展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主要包括了普及日本公立中小学校与因特网联网;创造因特网和计算机的使用环境,使每…  相似文献   

7.
经济侵略作为日本侵华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3—1936年,日本加紧了对华北的走私活动。其方式由隐蔽转向了公开;其路线由陆路扩展为海运;其货物由少量变成了批量。华北走私活动的猖獗,不仅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而且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摧残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它是日本侵华总战略的经济先导。  相似文献   

8.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评析及其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政策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日本产业集群政策主要包括经济产业省的“产业集群计划”和文部科学省的“知识集群计划”。虽然日本产业集群政策还处于第三阶段的早期,但是其效果已经显现,其主要政策经验是重视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以创新网络的建构为核心,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工具,强调相配套政策的支持作用,注重政策评估与调整等。这些政策经验,对我国的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奇 《华章》2014,(28)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意识到修筑沧石铁路的重要性,奈何因国内经济匮乏,无力修建。日本从经营南满铁路获得了巨大利益,从而将目光转向沧石路铁路,以此作为其从经济上侵占华北的跳板。日本从经济上侵占沧石铁路修筑权计划的失败,使得日本摘下了“中日亲善”的伪善面纱,成为七七事变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相似文献   

10.
李琼 《历史学习》2004,(3):10-11
所谓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不仅使华北的局势,而且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危急关头,它决定着30年代中国政局的走向,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牵一发…  相似文献   

11.
论战后20年间日本的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期及稳定增长期内的区域开发,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经历了由偏重经济增长逐渐向社会综合发展转移的过程,经过了“据点开发”“大型项目开发”及“地方居住区开发”3个阶段,日本的区域政策在强调政府核心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和发挥民间团体的力量。这一时期区域开发所得到的成果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关注的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本的,一个被称为既是“战后最大的法案”又是“没有后台的法案”-《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特振法》)。本文分析了它出台的背景、经过和国会中审议时成为废案的情况,以及其成为废案的原因和影响。本文认为这个法案虽然是为应对贸易和外汇自由化而产生的,但是它体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作为“后发展国家”的日本,其政府中主管经济的行政官僚为实现“赶超欧美”的经济战略目标,而通过经济立法、行政指导等各种手段干预经济和产业的活动的“历史传统”。《特振法》遭到各方面的反对而最终失败的结果,表明那套经济官僚干预经济活动的传统做法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即将实现“赶超欧美”目标的日本(大致可以以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标志)。日本的民间经济界、经济官僚和执政自民党三者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科技人材培养的总政策是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相应改革教育制度与内容,培养具有创造力与适应力的人材,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以确保科技人材的培养。 第一,把科技人员培养计划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环,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 由于日本经济体制是一种带有一定程度计划性的市场经济,因而从1955年12月鸠山内阁制定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年度)起,科学技术的振兴问题,就在计划内进行。于1957年12月由岸内阁重新制定了《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度)。此计划特点之一,在于它是战后以来首次将教育政策和计划编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如计划的“振兴科学技术”部分提出,“为促使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本国技术,在整顿研究开发体制的同时,要以加强高中、初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及充实研究为基本”。  相似文献   

14.
1928年4月,日本政府违反国际公法,悍然出兵我国山东。5月初,在济南连续制造残杀中国同胞事件,受害民众达5000多人,史称“济南事变”或“济南惨案”。“济南事变”的缘起山东地处华北战略要冲,物产丰饶,又挟水陆交通之利,很早就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觊觎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攫占了我国山东的青岛要塞和胶州湾。不久,又提出旨在灭华的“二十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人民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功,震动了日本朝野。这时,美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沦陷区成立了汉奸组织新民会,并在各农村组建了基层组织、各种分会和外围组织等团体。日本侵略者利用新民会在华北农村的这些团体进行政治欺骗、经济掠夺、破坏抗日等活动。抗战胜利后其宣告解散。  相似文献   

16.
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名为自治,实为强夺;号为运动,实为威逼”。①它的战略意图是在华北建立一个在日本统治下同伪“满洲国”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区域”,即“防共亲日满地带”,以便“任其操纵利用,在不引起列强实力干预的情况下,达到蚕食中国的目的”。②无疑,侵略和控制华北是“华北自治运动”的核心和目的。 渗透和分裂华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国策。在日方看来,华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相似文献   

17.
马学松 《新高考》2007,(2):34-37
【考点指津】 1.分析、把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然性的原因日本:侵华方针(大陆政策--田中奏折--“国策基准”)、活动(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全面侵华思想、经济、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2003,(Z2)
1997年,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欧美同学会联合海外50余家留学人员团体发起了“报国计划”。目前,欧美同学会“报国计划”已经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大连、广西柳州、浙江绍兴、山东威海、湖北武汉、山西太原、海南海口、辽宁鞍山,山东潍坊、河北唐山、河南开封等不同地区相继开展了高科技产业化的论坛、研讨会、考察、洽谈以及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影响广泛的活动,欧美同学会“报国计划实验基地”已经在武汉东  相似文献   

19.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0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在天津举办了“明清以来华北社会经济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华北数省以及日本、韩国的5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历史学院李治安院长致开幕词,魂宏运教授回顾了华北区域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指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下叶,日本用武力开始实施吞并琉球的计划,竭力阻断中琉间长达几百年的朝贡关系,由此引发了涉及中、琉、日三方关系的“球案”事件。“球案”事件发生后,清廷朝野发表各自见解,寻求各种解决办法,无奈此时的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衰竭,已无力维持其历史上与周边邻国的传统关系,最终只能采纳李鸿章的“延宕之法”。“延宕之法”既拒绝了日本企图达到与西方国家在华既得利益均沾的目的,又粉碎了日本因中国分占部分球岛而不再反对其吞并琉球的图谋,但也造成了日本非法兼并琉球的现实长期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