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沈凌  李国卿 《文教资料》2006,(16):83-84
“保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保证官员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充分发掘优秀人才,统治者对“保举”规定了严格的责任制度,即“保举连坐”。“保举连坐”不仅在封建王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今社会官员的任用选拔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保举制是清代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清王朝的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晚清时保举制盛行,汉族地主势力以此为契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打破了满清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本文拟从成同时的保举制入手,谈谈它对当时官吏成分的转变也就是汉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所起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名篇《教战守策》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是宋仁宗嘉祜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科考试时所写的一系列“进策”中的一篇。制科是皇帝特诏举行并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宋时制科选拔极严,每次所取不过数人,甚至有一人也不取者,25岁的苏轼此次考中第三等(第一、二等历来空缺,故第三等即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著名散文《教战守策》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是东坡先生26岁参加“才识兼茂叫于体用科”考试时所写的6篇“进策”中的一篇。宋朝以策论取士,制科是皇上大人特诏举行的考试,很多时候皇帝要亲自到场参与监考、阅卷。  相似文献   

5.
魏源经学观继承明清之际的经世学风,既通过诠解圣人作经的经世关怀,凸显圣人与经典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又通过对六经治政内涵的发掘,来贯彻“通经致用”的思想传统。同时,魏源又非全然以经学来诠释其治政思想,而是以经学系统中核心的求实、致用、博通等观念为学,由此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借此达成其经世目的。  相似文献   

6.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经过官方的提倡和士人的响应,经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社会文化和士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士人的思想及文学创作,且这种影响随着经学的发展演进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分别是汉代初、中、末期的重要辞赋家,他们的辞赋创作分别体现了各自特定时代的经学影响下的不同特征,即在“风格”、“一统意识”、“体物特征”、“谶纬内容”、“讽喻成分”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著名散文《教战守策》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是东坡先生26岁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时所写的6篇“进策”中的一篇。宋朝以策论取士,制科是皇上大人特诏举行的考试.很多时候皇帝要亲自到场参与监考、阅卷。应试者根据命题所作的论文谓之“策”。《教战守策》乃是苏轼“系列应试作文”中最具影响力的篇什。  相似文献   

8.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对年),章帝在洛阳城北宫的白虎观主持召开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经学讨论会,即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及任务,是为了讨论“五经同异,”“使诸德共正经义”。参加会议的有五官中即将魏应、诗中浮于恭、广平王刘羡及名儒丁鸿、楼里、成封、桓郁、班因、贾造等。章帝称制临决,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了《白虎议奏》,从而以官方的名义确立了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至此,始于西汉中后期、延续东汉前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逐渐平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汉代“经时济世”的两大思想学说,虽然它们都以儒学为宗,但书写文…  相似文献   

9.
<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留给今人许多思索、许多启迪。秦王朝在法制建设中确立的保举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它,也不乏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保举制度的产生背景 秦朝是从多国角逐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废诸侯以置郡县;明法度,定律令,颁行与中央集权相统一的行政法律,以确保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谈中国文化,离不开经学。离开经学,也说不清楚中国文化。经学有过如日中天的尊荣,也有过被打入冷宫的寂寞。造成这种大起大落,自有其历史原因。毛泽东同志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题词:“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着这一精神,我们以“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为题,邀请国内一些学者笔谈。我们希望笔谈能够引起人们对经学的关注,促进学术的全面繁荣。据悉,由北京大学学者主持的《中华儒藏》已于2004年4月启动,由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本年11月在北京举行,种种迹象表明,正确评价经学,给经学以应有的地位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相似文献   

11.
1903癸卯恩科乡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末科,是时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但若将其放入20世纪初叶中国晚清的内外大势之中,末科的诞生似乎又具有着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因而,本文拟以《大公报》中的相关文献为参考资料,对此次乡试进行探讨,以期见微知著,对晚清科举所面对的内外大势进行详细考察,同时也对晚清政府和士人的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学,自汉代独尊儒术,转而成为两千年的官方意识形态,规范和塑造了传统主流的生活样态.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西方文明的东渐,传统的价值系统遭到质疑,西方现代学科分类的引入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兴起,最终导致经学的消亡.经学是传统生活方式全体的结晶,经学消亡的结果隐含着民族身份缺失的问题.世运变迁,当下民族身份问题突显出来,传统与现代关系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问 题,遂有返本开新、重塑国人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设立经学学科的呼声.无疑,设置经学学科有助于经学研究,但经学研究应保持其纯学术的立场,如此才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返本开新.这要求学者深入体会经典,形成既体现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能够接续传统的认识,并以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科举观是矛盾的,他一生都在调和这一矛盾。文章对他的学术论著及教育思想剖析后认为,其矛盾科举观产生的原因是:因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考场的舞弊而反对;因儒学的影响和科举为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中国的小说观念发生了从“史”到“文”的重大变迁,即由攀附于史转为以“文”为本位观照小说的价值。这是明中叶以来经学、史学、子学评点领域里“泛文论”倾向在小说评点领域的扩展。在这一变迁中金圣叹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汉帝王与帝王之学及经学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经走向朝廷与帝王重视儒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承袭秦法,执行“以吏为师”的思想路线。到汉武帝时,儒学战胜于朝廷,开始显露出“以师为吏”的政治端倪。经学是汉代的帝王之学,以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为分界线,经学显示朝廷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帝王从经师受业自惠帝开始,武帝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经师与帝王的关系空前密切。是时,经师任太子太傅或太子少傅为常职,昭帝时蔡义以人主师拜相,开西汉人主师为相的先例,此后,人主师为相遂成惯例。尊重经师,以经治国是西汉武帝以后政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神圣准则和重要依据,作为清朝统治阶级的满人,亦非常重视学习儒学经典及广用儒臣.上至皇室诸王,下至八旗生员,经学专才辈出,撰有多部经学论著.涉猎范围遍及《五经》《四书》等,而尤以对易学的广研精索及理学的体察践求为著.满人对经学的崇尚与翻译引致小学的昌大繁盛,其中对满文的辨析考释又让他们尤为热衷.学风上趋兼采,重实证,则颇现朴学思潮之波及.  相似文献   

17.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由统治阶级自行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现象,却无力解决社会的顽症。更兼政治派别斗争,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自然受到制约,并不能挽救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9.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20.
清前期殿试策问与时政关系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殿试策问"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衡才选士的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清代顺康雍三朝科举曾行之以策论,皇帝往往以制试诏阐述问策宗旨,问答之间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吏治、民生民食、风俗教化、河患与漕运等.殿试策问的流程反映了清代殿试策问制度的日臻完善,策问较之其他科考形式,更有利选拔真才实学与贴近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