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户金融需求与供给现状,进一步对黑龙江省的农户金融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农户金融供给严重缺乏有效性,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提高农户金融供给的有效性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金融抑制的根本还在于制度创新。本文结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理论,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金融约束的分析视角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金融在产权不明确、法律、金融监管缺位情况下,市场效率处于低水平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发展农村金融,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完善土地产权法律规范,提升农户金融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增强农村对金融资源吸引力.在普惠金融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创新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互相补充的三元金融改革布局,最终形成监管有效、优势互补和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完整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金融需求,从而提供适合农村发展、农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农户、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3个角度对农村金融调查结果加以分析;接着,指出了欠发达县城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金融创新滞后、金融有效性需求不足、金融产品供需不匹配等诸多问题;最后,从政府机构、商业银行及民间金融3个主体角度提出了指导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传统农村金融安排由于其制度上存在缺陷,不能有效地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中介组织。当其以中间变量的形式存在于农村金融组织与农户之间后,便可以通过其组织职能、载体职能及中介与服务职能派生出多种机制来有效地降低农村金融交易费用,增进农户融资绩效。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国农村金融经济发展逐渐出现金融需求的缺口不断集中、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发生扭曲、农村信贷市场风险增加、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支农高度的依赖和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逐渐增强,小农经济金融需求和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化运作存在严重的矛盾,非正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金融风险存在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对农村金融风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大方针下,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农户金融需求变化、农村中小企业需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需求出发,探析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必要性,针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在资金来源、政策扶持、产品创新、支农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农村金融环境、放宽准入限制、强化支农理念、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有效策略,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稳固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扶贫的本质在于发展农村金融提高农民纯收入.文章选取了安徽省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安徽省1985-2015年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满足农村贷款需求,提高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服务水平,建立梯度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大部分属自然灾害及环境恶化较为严重的浅层发展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具有区际落后性和区内不平衡性。金融基于经济,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合理的市场与行政手段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应建立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合作金融为核心、商业金融为辅助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日益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农村金融现状,阐述了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如何定位,以及西部农村如何发展合作金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只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才能形成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本文从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几方面分析了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Books Received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rganizational, financial and technological incentives that service organizations used to motivate farmers to finance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in Benin. Understanding the found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se motivation systems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farmer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We studied three cases of farmer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in Benin. W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leaders of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farmers’ associations, local authorities and individual farmers. Our interviews focused on service delivery systems, mechanisms of farmers’ financial contribution, the functioning of farmers’ associations,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ervices provided. We performed thematic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1) service providers and partner–farmer associations, (2) service providers and delivered services, and (3) farmers/farmers’ associations and services.

Incentives for farmer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are the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strategy, the fulfillment of farmers’ needs and the local leadership valorization. The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ir variants determine the motivating capacity and orientation of service organizations. Conversely to the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strategy, an effective fulfillment of farmers’ needs and local leadership valorization can lead to sustainable motivation. As the fulfillment of farmers’ needs determines importantly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farmers’ motivation, the strategies of farmer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are likely to fail if there are no successful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centives.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priva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of interest for policy makers and development workers for identifying conditions of farmer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signing effective motiv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强化政策金融和商业银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三是加快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四是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努力培养农村金融多元化主体;五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增加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提出了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中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创新思路,包括实现土地财政稳定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公共利益,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是公共财政向民生型财政转变的必然选择,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结构、确定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消费。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根据因地制宜、降低风险、完善配套法律政策、适应需求的原则,河南省应该通过如下路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大力发展和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开展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培养和锻炼创新型农村金融人才;发挥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在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普惠制应该是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点。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让农村金融服务惠及所有农民。普惠制金融着重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广覆盖面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绩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村教育尽管在税费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教师问题、县乡管理体制问题、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应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动力;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改善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促进县域农村教育持续协调发展;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持续有效的制度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扶贫措施,逐步解决税费改革中出现的农村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阳 《承德师专学报》2009,29(2):102-1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然而,从目前广大农村金融现状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因此,建立健全完整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