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君 《文教资料》2009,(26):118-119
"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思想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群体基础上,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历史形成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对其优劣两方面意义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族文化以“家本位”为出发点,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我国当代社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嬗变,但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生育率的降低并不标志着人口的根本转变,人口的根本转变惟有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后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消除家族文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论家族文化对当代生育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以“家本位”为出发点,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我国当代社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嬗变,但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生育率的降低并不标志着人口的根本转变,人口的根本转变惟有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后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消除家族文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试论传统文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景焕 《教育探索》2000,(12):29-31
中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本文拟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师观念和思维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家族至上”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影响作用于教学效果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家庭本位和群体本位倾向。在中国古代,家庭与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必须顺从、依附于家庭。同时,个体也从家庭中获得最大的恩泽与保护。个体以家庭隐藏自我,也因家庭的庇护而减弱了靠自我奋斗实现自我的意向。家庭因素从两个方面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传统文化劣根性顽固地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政治思想上存在着官本位理念及其家长制、官僚主义等组织表现,经济活动上有小农思想,科教文化上有中庸之道以及迷信愚昧观念,社会生活上有宗族、家族意念下的面子观、“义气”等。警惕和防范传统“不和”文化及其演变形式的“堕力”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土地、血缘和共有观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本质应是以大大小小血缘群体为核心构成的拟血缘金字塔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群体共有制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相对与弹性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8.
以文化研究为视角 ,近二十年的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可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和“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着眼点在对家族文化的思考 ,对传统家族伦理道德、文化人格持矛盾心态 ,肯定其凝聚力 ,否定其负面作用。“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则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 ,关注个体在家族中的命运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表现出传统家族的解体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丧失 ,对传统家族文化扼杀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持积极的批判态度。两类家族小说对传统文化、人性的新思考折射出近年来人们文化思考的活跃和时代、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讨论中,有一翼始终认为儒学、传统中的某些价值具有普遍意义,中国所要养成、所要建设的新文化只能是固有文化传统的新发展。如果抛弃了传统,我们就会为外来文化所支配。从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劝学篇》的发表到五四时期围绕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所展开的讨论,从三十年代“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到抗战建国时期民族文化的复兴,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思想。但从现代化建设和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传统派的一些观点是很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1.
刘红梅 《天中学刊》2003,18(6):63-65
剧作《大宅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儒家伦理理性。探讨其中的家族本位和男权主义以及其所以产生的农业文明、宗法制度和祖先崇拜等社会根源,有助于我们对它应采取的扬弃态度。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是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家族小说通过对“家”的控诉,传达出创作者的文化价值判断,与近现代先觉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形成互动。  相似文献   

13.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新追求和新境界。价值驱动型学校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反思和实现为主要管理活动的学校,与经验驱动型学校和技术-效能驱动型学校相比,具有文化地图清晰、价值观管理贯穿、内群体文化团结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国家文化哲学,从群体本位、家隐喻、人际和谐、三省吾身四个方面,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活动的开展。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在国家文化哲学的指导下,甄选-保卫、引导-教练、觉察-创建三种联合工作机制和策略有效推动价值驱动型学校的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15.
西江沿岸古城镇历史文化丰富而悠久,古城镇早期的规划与设计虽然着眼于伦理本位,体现“尊卑有序”的规划思想,但很少采取粗暴地掠夺自然的攫取手段,而是强调群体意识,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和谐和统一。西江沿岸古城镇的城市文化深植于为中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又具有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的转型期,从经济结构的分裂到社会阶层的多元化都在加剧。因此,当前社会建设中各类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探寻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从社会建设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剖析,传统文化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官本位”主导下的政治价值观,传统思维方式等诸多传统因素的制约。社会和文化的建设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有坚定的自信与全面的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通过文化改革推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教育艺术》2005,(11):F0004
华泰翰林是一所多家实体公司的基础上延伸的,致力于研究爱的智慧和卓越人生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公司在借鉴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管理工具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中、西方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本,研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与回归,同时也是一种超越。这一文学思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廓清了弥漫在中国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们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弘扬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意识,或批判那沉眠于文化土壤中似乎凝固着的民族伦理、封建陋习。他们都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张建设民族本位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棱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耕读文化思想是曾国藩家族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传统是曾国藩耕读文化的思想渊源。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对曾氏家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当今中国家庭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