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2.
生命道德将“生命”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道德具有生命性,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因此,生命道德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源于生命内在的动力,旨在促进生命的优质发展。生命道德有其基本的道德需要,这些道德需要既包含于生命成长的多种需要之中,又成为生命道德特定的必要条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尊重”、“关怀”、“信任”在学生生命道德形成与发展中产生着重要而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问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阅读要有速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默读是一种快速的阅读方式。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速度策略单元"为例,重点围绕默读的价值、提高默读速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使学生掌握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质量,培养默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生命体验是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反思与体味.道德在生命的展开与体验过程中生成,个体在生命体验中建构自身的德性,道德的生成与生命体验是同一的.道德教育当是在生命中进行的、为了生命的、在教育过程中体验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与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生命存在和对自身的超越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现实中的道德教育脱离生命需要,走向了生命的另一面,成了对生命的控制和桎梏。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引发生命的道德体验,才能使道德内化于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8.
生命存在和对自身的超越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现实中的道德教育脱离生命需要,走向了生命的另一面,成了对生命的控制和桎梏。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引发生命的道德体验,才能使道德内化于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寄托生命关怀,渗透生命教育。具体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08,(4):1-1
道德源于对生命的自爱,道德的动力源于生命的律则,道德的价值根植于对生命的思考。因而,关注生命,理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从生命出发、通过生命进行并以生命为目标的德育,应聚焦个体生命的当前需要,其过程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其方法应丰实学生的生命历程,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尼采基本哲学思想的意义背景下,通过对《权力意志》中的一个道德哲学提纲的解读,表明尼采不仅是一位道德的破坏者,也是一位道德建设者.作为道德偶像的破坏者,尼采认为,道德是非道德性的结果,道德否定、危害生命,道德保护弱者;作为道德建设者,尼采强调,他之批判道德是为了让人真正道德地生活,这种生活是在善恶之彼岸,它以生命、强力、个人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以肉体、本能、大地为根,以悲剧和艺术为茎,以个人的超越和自由为冠的生命之树的欢歌.尼采道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揭露“生命道德化的颓废,而将“道德生命化”.  相似文献   

12.
1.1①鱼,我所欲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二重复句,共有四个分句.①②与③④是总分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与④是假设关系,可是没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2)“所欲”是动宾关系,“所”是代词,但是具体指代的内容随上下文而异.在第①分句里,“所”代“鱼”字,在第二分句里,“所”代“熊掌”.3)本章是论说文体裁,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可是下笔伊始就打了个比方,从“鱼”与“熊掌”入题,说到当“二者不可得兼”时,便只好“舍鱼有取熊掌”.这种打比方的写法,是《孟子》常用的辞格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从20世纪60年正式提出,到现在许多国家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生命教育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但职业性并不排斥文化修养、人文道德,而应是融知识、技术、技艺与生命、道德、价值、精神等于一体.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彰显生命的价值魅力、成长真谛和人文情怀.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将生命教育知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开展生命体验活动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论者都以“舍生取义”当作本章的中心论点或主旨,实际上《鱼我所欲也》章根本不是一般的不痛不痒的泛泛的道德说教,相反,它确乎是一篇锋芒毕露的匕首投枪式的声讨檄文。鲁迅先生说:“倘要论之,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分析古人的论著更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16.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间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并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18.
人的存在是一种道德存在,生命因道德的存在而有价值,生命因道德需求而充实.德育是满足人生命发展需要的一种德化过程,高校德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对于生命具有伦理功能.为此,本文提出适当的、全方位的德育解决方案,使高校德育真正发挥其伦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生命道德: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生命道德,是教师将"生命"作为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主要是学生)的关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它主要包含关爱生命和追求生命意义两层含义。师生自然生命的丧失和教师职业生命意义的迷失现象对教师的生命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命道德理应成为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维度。为此,教师必须增强生命意识,提升生命地位;回归生命化教育,提高生命质量;追寻生命意义,彰显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