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育绩效指标经过三十多年的构建,已经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它是教育行为对系统内、外部功能对象产生的结果的综合反映。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可以首先分解成经济效益、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宏观指标,其次再根据其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要素以及环境继续分解为多个中观指标,最后分解成可操作和可测量的微观指标,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绩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教育绩效比教育功能的内涵更加丰富,前者可以指教育行为对相关的个人、组织和社会所产生的不利或者有利的结果和影响,而后者仅仅指的是不利的结果和影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教育绩效就是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其教育行为对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功能对象所产生某种结果的综合反映;教育绩效指标是全部教育投入和全部教育产出的综合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系统可以分解成两大类子系统和两大类要素,即高职院校、企业等用户单位以及培训教师和受训学员。这样,按照系统行为对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和要素的贡献与作用,可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内部教育收益划分成四种中观指标,即,高职院校的教育效益、培训教师的教育效益、受训学员的教育效益、企业等用户单位的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分解成多个可以测量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继续教育外部绩效的评估与继续教育绩效的综合评价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系统的外部功能,可以从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教育收益三大宏观指标分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外部绩效。对于继续教育绩效,可以依据继续教育评估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求实性、全面性、科学性、分类性等主要原则,采用投资效益核算法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5.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评价指标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别设置。因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最终也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效益上,所以,也要从企业财务绩效的各方面进行内部控制定量评价。用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财务比率指标本身就是反映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内部控制定量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的融合是“天然”的,企业绩效评价的评议指标所要反映和考核的内容,也正是内部控制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所以,可以用内部控制定性评价指标取代现有的绩效评价评议指标。  相似文献   

6.
企业业绩评价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与结果的评价.长期以来,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严重脱节,不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本文以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满足企业战略实施为导向,从财务绩效、顾客绩效、内部流程绩效、员工绩效、供应商、政府绩效及社区绩效六个方面全新构建了一个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在内的、多维的、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业绩评价的一般框架.  相似文献   

7.
质量标准作为高职继续教育质量的"刻度线",不仅规范着继续教育的方向,还为高职继续教育办学提供指南,为继续教育绩效评估提供依据。在坚持"科学性与有效性结合、规范性与特色性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下,可以构建涵盖六个指标的高职继续教育标准体系,分别是成人学历教育专业建设管理、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继续教育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环境建设和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校园网投入的教育绩效进行评价,是促进和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的评价存在方法复杂、标准模糊、结果不科学等问题。将量化评价引入校园网绩效评价中,一方面可以简化评价指标,一方面可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绩效基本数学关系建立的校园网教育绩效评价数学模型,包含教育总资产、年投资、资源投入、人员参与、功能实现、校本资源开发以及信息素养等7大投入与产出核心要素,可以反映校园网教育绩效水平。鉴于我国校园网建设现状,学校提高校园网教育绩效水平应在基础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将重点转向校园网的内涵建设,充分挖掘并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使其超过原有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益水平,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继续教育外部绩效模糊评价模型。模型给出的外部绩效分为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公共效益、社会教育效益四方面,其中,人才效益是影响外部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最后利用模型对调查院校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找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教育改革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继续教育内部经济效益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系统可以分解成两大类子系统和两大类要素,即高职院校、企业等用户单位以及培训教师和受训学员。这样,按照系统行为对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和要素的贡献与作用,可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划分成四种中观指标,即,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培训教师的经济效益、受训学员的经济效益、企业等用户单位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分解成多个可以测量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自由教育三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思想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对西方数千年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介绍自由教育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分析了自由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概括了今天自由教育理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就自由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12.
现行研究生教育在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驱动下显现出对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无上追求。研究生德育的情感性、人本性的表达早已无处安放,正遭受着所谓"无用"和"无实"的批判。这使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爱在研究生教育中失去了生成与实践的空间。为摆脱这一困境,必须疏解研究生导师教育爱得以生成的诸多要素,从其人性善的原初意涵、自愿性的自然基础、驯服的天然情境与尽责的实然动力等方面来把握研究生导师教育爱的本质属性与生成逻辑。通过研究生导师对内在心灵的丰盈与引领、对外在制度的反思和突破等方式,推动研究生导师教育爱的生成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重视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其理性维度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育还衍生出许多精神品质。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应发掘其内在的精神资源,使理性成为21世纪新人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批判属性已为学界普遍接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仅就教育论教育是纠缠不清的,因此需将教育问题置于哲学的场域之中,即通过“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来追问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答案。教育是关涉价值的“事”,肩负价值引导的责任,其意向在于人的整全存在,有价值的领域就有批判的必要,这就是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政策在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鞭策优秀学子努力挖掘潜质方面创造了骄人的成绩,但却鲜有笔墨记录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德育的方式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而隐性教育的暗示性、潜在性恰好满足助学政策德育功能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发挥国家助学政策隐性教育功能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评价,必须要把握其内在的特殊性,同时要遵循一般教育评价的规律。而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与一般教育评价具有内在的联第,教育评价是具有多种功能与作用的各不相同的且互相作用的方法的集合系统,必须要把唯物辩证法作为自己方法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生态位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概念,认识到其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有: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生态位和大学生的生态位;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各个生态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的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个地区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水平,是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数。青岛在这方面与自身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极不相称。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放开手脚,积极引进国家和各院校来青岛创建大学,形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学群体,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挖掘高校内部的潜力,深化高校内部的改革,使大学群体以其教学和科研的强大优势,参与到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Academic discourse is a way of questioning and exposi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talking about China in a Western way has caused two harmful consequences, which separ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from its object and from its subject of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educational studies. With the prerequisite of cherishing our own culture, it is an inner need for Chines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discourse in educational studies, i.e., talking about Chines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way. Translated from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2004,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