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杰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9):114-118
宜宾方言中的"起"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既可用为实词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又可用为虚词作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进行、持续、完成或行为状态的延续,还可以放在述补之间,起连接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并可以补足音节起垫音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3.
在泉州话里,“者”、“(目卖)”、“咧”很常用。“者”、“(目卖)”、“咧”三个词,在方言里除了可以作其他词用外,作为虚词动态助词用,多数读轻声,表示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者”读作[tse],表示动作行为短暂,相当于普通话“一下”;“(目卖)”读作[bai~(22)」(或读作[bai]),表示动作行为尝试,相当于普通话“试试看”;“咧”读作[le](或读作[le]),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  相似文献   

4.
南京方言中的"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方言属于江淮方言洪巢片,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时体助词“到”。“到”用于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结果的持续存在。本文从“到”构成的相关句式入手,揭示其涵盖的语法意义,并对其使用条件、适用的语境等作初步地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5.
苍溪方言中的“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嗒”在苍溪方言里是一个用得较普遍的动态助词 ,它有两种用法 :(1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 (2 )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6.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相似文献   

7.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8.
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一般用在问答句中,处在句末的位置,表示现在进行的动作行为或过去某一时间进行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中“的”可以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动态助词“的”出现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元明以后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中已经萎缩,但在中原官话和汉语其他方言中还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相似文献   

10.
在唐山方言中,存在一个特殊的虚词"着",附着于表示先行动作、行为或先行条件的词语之后,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序性的助词,我们这里称之为有序助词。  相似文献   

11.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相似文献   

12.
完成体的意义比较宽泛,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事件成为"现实",有的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的体貌助词是"咧",相当于普通话的完成体助词"了",本文将对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的表"完成"的体貌助词"咧"做一描写。  相似文献   

13.
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句末助词“在”的意义及分布类型作出概括,认为它兼有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时体意义以及肯定的语气意义。同时,联系中古及近代汉语,对其来源进行分析,认为它是由存在动词“在”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4.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5.
达州话是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其副词“紧到”与普通话的副词“一直”和“老是”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不同.“紧到”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是方言中表达持续范畴的一种词汇手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逆预期性,传递说话人抱怨、不满或不耐烦的情感态度,隐含说话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甘肃宁县方言中有一个动态助词“着来”,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事件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出现在“着来”前的谓词需要符合[+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在宁县方言中,“着来”的功能是叙述或询问参照时间以前某时正在进行的事件或持续的状态,文章具体分析了“着来”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在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中,助词“下”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一已成事实”的体貌意义。也可以用于形容词后,多见于“形 下 哩”、“形 下 底”的结构中表示动态结果的静态持续。  相似文献   

18.
怀化方言的动态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助词表示动词的某种语法意义。普通话的动态助词主要有“起”、“”、”了”,“过”四个,分别构成起始态、持续态,实现态(完成态)和经历态的语义特征。怀化方言以这四个动态助词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动态助词体系,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引言 本文拟讨论广西桂林市南郊二塘乡北芬小村北芬话“着”字的用法。北芬小村距桂林市城区15公里,该村居民约500人,所操方言属官话方言之“桂柳话”,地方上称“桂林话”,实与桂林市城区官话略有差别。本文所论乃北芬话之“着”,非桂林话之“着”。 北芬话“着”字读zuo,阳平,与“桌”同音。其基本用法有三:(一)“着_1”为时态助词,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只出现于否定形式。(二)“着_2”为句末语助词,表示暂且的语气。(三)“着_3”为助动词,跟在别的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有了结果。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着_1 “着_1”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变化。“着_1”只出现于否定形式,用“没(有)”否定行为动作实现或否定状态的产生、变化。 (一)“着_1”附在动词后。 1.“着_1”表示过去或现在行为动作实现、完成。比如:  相似文献   

20.
四川乐至方言中,“咖”一般和动词或动词短语搭配使用,表示动作完毕或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咖”也可以与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配合使用,表示变化已经完成。和普通话相比,乐至方言的“咖”和“了”表现出较为平行的对应关系,同时部分兼有动态助词“过”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