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也是颇受百姓赞誉的清正廉洁的好官;郑板桥为官强调自警之律,注意慎小防小;郑板桥主张止足之欲,在名利面前保持正确的态度;郑板桥心思旷远,爱民助民,为官一身正气,清正廉名,公私分明,不收不送;郑板桥还警示与教育他人正确对待名利,并嘱咐人勿忘寒士家风,在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戴。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充分认识历史文化的意义,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郑板桥喜爱探访古代遗迹,一方面是为了评古,发挥古为今用的历史文化作用,另一方面是出于他对历史文化的爱好。郑板桥注重文物的收藏与保护,注重古建筑的修缮和民间技艺术文化的记录,防止历史文化的损害与流失,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关注郑板桥人文思想与艺术思想的同时,要关注其文化保护思想。  相似文献   

3.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适天应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尽管他欣赏病态美,却不主张人为地制造病态美。在诗文创作方面,郑板桥最推崇“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郑板桥并不很赞成司空图及其继承者的一些理论,但对司空图韵味说本身,板桥的态度还是比较辩证的。在书画方面,郑板桥的审美趣味是提倡清新自然、简约平淡。郑板桥在评论他人作品时常以“乱”为赞词,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追求“乱”,这种“乱”,用传统的审美理论来说,实际就是“活”。  相似文献   

5.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打油诗尤为人称道。可恨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未诛曹。如今留下奸雄种,逼迫诗人坐后艄。当年郑板桥去扬州赶考,由于盘缠不足,只好搭乘他人租的船前往。租船的人姓曹,经商。他自以为做了一件大善事,对郑板桥是颐指气使。靠岸要下船了,又非要郑板桥吟一首诗顶船钱不可。郑板桥沉思片刻,吟了上面的诗,便下了船。这个姓曹的,待回味过来,气得七窍生烟,但也无办法可施。艄公在一旁是掩口而笑。叫你簸簸箕,你偏喘粗气。抬到衙门里,一人三板子。郑板桥去山东潍县做官时,当地的劣绅派了…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不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是重要的的思想家。郑板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大力赞颂田园之美。他不与人同流合污,主张洁身自好、安享隐闲之乐。他欣赏桃花源式的生活,主张心思旷远,常怀止足之欲,控制名利和欲望。  相似文献   

7.
彭光发 《师道》2009,(12):52-52
清代大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被世人尊为“扬州八怪”之首。他所题的“难得糊涂”脍炙人口,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修身、处事的不二法则。但在教导子女上,郑板桥却一点也不糊涂,可谓教子有道。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9.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本身是一个出色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自负又力求保持个性,既声明不依附他人,又标榜从事"清诗清文"的创作,但他尤其钟爱杜甫的诗作,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推崇杜诗,其中既有传统因素、又有社会、家庭及其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浪淘沙·和洪觉范潇湘八首》是郑板桥80余首词作中一组重要的写景抒情词,从此组词作的创作背景切入,继而通过对郑板桥思想性格的梳理,揭示出郑板桥寄寓于此组词作之中的"仕与隐"之矛盾。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心目中很敬佩郑板桥.他是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潍县署中的那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动于扬州一带的郑燮(郑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鱼单、汪士慎、李方膺八人。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读郑板桥     
在中国历史上,郑板桥是一个并不算大的人物。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清代有几个皇帝,也不知道什么"扬洲八怪",却记住了一个名字:郑板桥。郑板桥出生于扬洲兴化的一个书香门弟,早年家道破落。青年时期的郑板桥在勤奋读书、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一位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著名文人和好官。他继承了儒家的优秀传统,一生胸怀济世之志,为通过仕途"出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作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在范县和潍县任职期间,他坚守"达则兼济天下"、"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为官理念,体察民情,勤政爱民,为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郑板桥的思想和精神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放射着绚丽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三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为进士。他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郑板桥在一封家书中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须长其忠厚之情,驱黄残忍之情,不得以为犹了而姑纵惜也。”郑板桥认为,凡纨绔子弟,自小养尊处代,不求上进,势必没有出息.而穷家孩子,勤俭刻苦,奋发图强,有不少是很有作为的。“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他认为自己虽是个“七品”小官,但比贫苦巨姓优裕得多,很担心儿子会滋生优越感而不思进取,成为…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的作品创新根植于他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郑板桥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睹物思人、思前想后是他思维的首要特征。他提出了乱丑为妙、宜少宜短、兰不排棘等观念,倡导开放思维、动态思维、多维思维等系统思维方式,并运用于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实践。郑板桥的成就不仅归结于他的文化艺术水平,更归结于他的思维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走狗”、“喽罗”、“爪牙”都是贬义词。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喽罗,比喻追随恶人的人;爪牙,比喻坏人的党羽。然而在古汉语中,这三个词都不含贬义。走狗,原指猎犬。《国策·齐策四》:“也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后用以比喻为人出力者。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狡兔死,走狗烹。”又用以比喻甘愿做他人门生。在我国文艺史上,有两位自称是别人“走狗”的艺术大师:一个是清代画家郑板桥,一个是现代画家齐白石。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名燮。他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的图章。徐青藤即徐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诗画大家。郑板桥悉心研究、刻意揣摩他的艺术所长,甘心作他门下的“走狗”。  相似文献   

18.
一、郑板桥妙诗祝寿郑板桥名燮,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字。人们围上来看,却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写下两个“奈何”,众人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  相似文献   

19.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20.
韩文静 《文教资料》2008,(22):64-65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思想家,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诗书画方面,家庭教育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除此之外,在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本文拟对此进行总结和阐述,希望能对他的研究起到拾漏补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