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施卓侠 《山东教育》2012,(26):48-49
语文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履践"品读",就可为学生打开文本细读之门。何为"品读"呢?简单地说,"品读"就是仔细阅读、品味的意思。展开来看,"品读"则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初读理解、细读分析、赏读品鉴。初读理解是对初读文本后的整体感知,细读分析则强调文本内容及情感等方面的深入把握,赏读品鉴更在意基于文本的品味赏析及由此而获得的启发与感悟。该如何把"品读"这种感觉实践到文本中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要讲究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结构来看,我们经常按照"初读--精读--品读"或者"整体--部分--整体"的板块推进教学;从学生阅读的心路历程来说,我们往往按照"循文--明象--体情--悟道"的程序展开教学;从语言信息获取的过程来说,我们常常按照"采集--输入--加工--输出"的流程引导儿童学习文本.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对阅读教学某个具体阶段"读的层次"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初读课文的奠基,深入地精读感悟就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可目前的教学中初读课文常常流于形式,甚至此处被省略,被"放手"。现状一:此处被省略现在的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初读课文的环节常常被省略。在许多老师的眼中,初读课文"耗时低效",一篇课文读下来,少说也得三四分钟,如果遇到比较长的课文,光读上一遍就得花费六七分钟时间。再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93):18-19
第一课时的教与学,是学生对文本的"初见"。在此过程中,我们切实需要一堂熟悉字词、梳理结构、凝练文本的教学。第一课时是学生触摸文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必经过程。多元化地识记字词,多样化地初读课文,培育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精读课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只有上好精读课,才能为后面的略读课以及群文阅读课打下基础.语文精读课一般分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写什么",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抓住重点,深入领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透过内容感悟文字后面的意思,感悟"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学习文章表达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是"怎样写",学习借鉴写作方法.这一切都是以思维导图为载体.  相似文献   

6.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结合我在教学《一路花香》过程中的感受,浅述了在读的过程中,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词、句用心品读文本,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2.抓关键词、句进行感悟、体验。3.精品细读,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7.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初读课文的奠基,深入地精读感悟就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可目前的教学中初读课文常常流于形式,甚至此处被省略,被"放手"。现状一:此处被省略现在的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初读课文的环节常常被省略。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中,立足于文本的想像、感悟、体验,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得言语智慧的重要策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想像、感悟、体验"这些策略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堂",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往往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浅读",对文本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浮光掠影,理解肤浅,体悟不到文章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二是"误读"。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一些教师便一味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解读,结果造成学生的答案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三是"闷读"。一些学生在拿到文本后  相似文献   

10.
六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尝试理性的感悟教学,授之以渔,教予方法,让学生顺利地接轨初中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并填补课文空白,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文化学告诉我们,汉语重意义、虚实、具象,汉语的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语义语调的因素远远大于西方语言的"句法"因素.汉语由此充满着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故王力先生说,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其次,我们民族的思维重整体与过程,尚直觉,所以面对文本阅读时,注重整体与过程,反对割裂与肢解,是我们传统中深得语文三昧的阅读策略.<易·系辞>讲"言不尽意",<庄子·达生>曰"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司空图说"韵外之致",都是触及了由文本经感受和体验而达致意会神摄的感悟品格.  相似文献   

12.
余永洋 《江西教育》2012,(26):33-34
张庆老师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说:"阅读感悟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文本中那些精彩、传神的关键词语,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特级教师薛法根十分精当、巧妙地"串珠成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16节语文展示课,不由对当下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些许担忧.为了课堂出彩,教师们几乎都把第二课时的"分析课文内容"调了一部分,或是全部放到了第一课时,对第一课时应着重学习的生字和初读课文,只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试想,学生读课文还结结巴巴的,怎能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初读,让初读也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14.
<正>张庆老师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说:"阅读感悟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文本中那些精彩、传神的关键词语,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特级教师薛法根十分精当、巧妙地"串珠成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  相似文献   

15.
扣住词语展开阅读教学,将研读与品析文本的着眼点放在词语之上,借助于词语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与深入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学中,应以词为"媒",把握整体;以词为"矛",突破重点;以词为"桥",沟通读写;以词为"核",提升感悟。  相似文献   

16.
"初读"是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通读阶段,它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有效的通读全文,才能为精读探究、品读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少教师对初读课文的理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出现越位、乏味等现象,笔者试图通过文章的阐述,让更多教师了解,初读教学应充满"趣味"、"读味"、"悬味","初读"课文应当理性"归位"。  相似文献   

17.
对故事的"诠释"和对文本的"解读"分别是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故事的"诠释"和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初读),其心理学机制应该是相通或相似的。当我们对"文本解读"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有必要将目光延伸到幼儿园去,看看幼儿在对故事的"诠释"中会发生什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文本,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逐步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一.培养整体感语能力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整体感悟是学生通过直觉在短时间内对文本的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  相似文献   

19.
在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让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形成共识。在"读"占鳌头的课堂上,教师导得巧妙,学生读得投入,课堂上呈现出让人欣喜的热闹景象。当我们细细咀嚼这番热闹后,庆幸之余,却很难发现初读教学的身影了。当课堂上,深读探究,品读感悟,粉妆登场时,初读教学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不禁要问:初读为何如此受冷遇?不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初读吧!  相似文献   

20.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在"阅读"部分出现了许多新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鲜明地提出"理解力"、"感受力"概念,将一般对文本理解和感悟,转变为学生语文阅读实践能力.对学生要求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到"转变为语文实践的能力",这一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