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或是评分式,或评级式,或是评语式……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是,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呢?笔者在教学改革中构建并运用了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关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批改作文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搞好语文教学提高写作水平.批改作文是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老师常常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详改”,这样给老师增添工作量。当老师把批改好的作文发给学生时。多数学生只是看看分数或是评价等级。因而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的并不明显,教师为批改作文感到烦恼、困惑。怎样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师生互动的载体。学生写,教师批,已成为日常作文教学的固定模式。这种惯用的批改模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作文批改的“满篇红”并不能说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相反,如果过分依赖用作文批改的方式来提高作文水平,只会把“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以作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批改作,在教师的整个作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都有通过批改,使学生的习作水平能螺旋上升的愿望,这就涉及到了批改作的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就是:“非教自己作,乃修正学生之意义及字句也。”这就是说,批改学生的作,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为作所付  相似文献   

5.
作批改是作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小学语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时都是十分精细的。但现在有些人反对这样的“精批细改”,认为“教师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了。学生看到‘满堂红’就皱眉头,看见惹人注目的大叉叉就反感……”笔并不赞成语教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式的批改,更反对“少批”或“不批”就是对学生最民主的教育。后显然缺乏辨证地思考:教师的批改,无论精细或粗略,只要能促使学生主动修改,那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我们不应忽视,小学作评改面向的是练习作的孩子,他们学习语言需要课这个范本,那么学习修改岂能离开范例,老师怎能可以随他们自己改去?叶圣陶先生曾“亲自逐字逐句地批改”了肖复兴初三时写的一篇作。使复兴感到在“写作道路上迈出的脚步方才比较扎实一些”。因此在他的儿子写作时,肖复兴也“觉得应该像长辈待我一样,将一份诚心、耐心给予孩子”。给学生做个样子,让他们有法可依,我想小学语教师是应该精批略改的。  相似文献   

6.
英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通常的做法是“大包大揽”,即独自批改。教师勤勤恳恳地一字一句批改,结果事与愿违,大部分学生在收到作文本后,或漠不关心,草草看一眼,或干脆不看,径直塞进书包。可见这种批改方式收效甚微。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批改。这种批改方法分五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让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获得解放,这是对传统数学作业批改的一次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对数学作业批改模式的探讨和实践,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认真思考和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关于作批改,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批改的方向。作批改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的作教学方法,是学生写,教师改,尽管教师为批改作忙得手忙脚乱,却收效甚微。那么,怎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八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章不厌百回改”,“一诗干改心始安”。学生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多写多改。作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作批改,《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考察学生修改作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  相似文献   

10.
提起作评语,如“语句通顺、层次清楚、中心突出、构思巧妙、首尾呼应……”等句子就会在我们脑中浮现。这些评语从小学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教师批改作的习惯用语,然而学生却不喜欢看到这种模式化的评语。作批改,如何写出受学生欢迎的评语,笔在自己的作批改中,做了一些尝试,即: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11.
蒋丽霞 《考试周刊》2012,(76):49-49
批改作文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学生作文数量多,批改中的少、慢、差现象时有发生,即便是认真批改了的,也缺乏很好的针对性、激励性、启发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地改.可是劳而少功。”那么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批改,避免“劳而少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12.
作批改是教师进行作指导的重要方式。批语是否妥当,关系到批改的效果。下批语应本着“激励”、“激趣”、“激情”三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批改,多年以来一直由教师“独家包办”。教师坐在办公桌前,不厌其烦,一丝不苟地批改,有时一直工作到深夜。但学生似乎不领情,只是看一下分数,就把作文放到一边去了。这样的作文批改,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很让人怀疑。然而.这样的独角戏.却一直在作中文批改占主要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了目前大学英语作文批改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这一三位一体的作文批改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钱文河 《甘肃教育》2005,(10):20-20
作文的批改是一个大难题,不少老师受传统影响,至今仍沿用“精批细改”的老做法。然而作文发下后,学生只是粗略浏览一下得分和评语便将其束之高阁,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这种被动局面呢?近年来,我尝试了“互动批改法”,即在作文批改中让学生唱“主角”,师生、生生之间互动配合,对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很有益。其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抓好作文批改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努力在“批”上下功夫 ,提高学生自改的能力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改“详批”为“略批”,留自改空间由于平时教师的“详批”、“精批”,使得一些学生的“改”成了一句空话 ,批改成了“包办婚姻”,学生自改没有空间。因此 ,笔者把学生习作的批改定位为 :指点迷津。即教师根据习作的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方向性的略批 ,指出文中的优缺点 ,“可以在作文本上 ,做一些符号 (写上一些方向性的话 ) ,让…  相似文献   

17.
作文批改是挡在老师面前的“大山”。如何移山,值得思考。从实践来看,分组批改无疑是移山的好方法。既解放了老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顾晓瑾 《考试周刊》2011,(59):64-64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措施。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力、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但教师批改作文是辛苦的.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而这种批改形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作文批改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作的评改,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评、教师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教师费力不少,而收效甚微。习作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作批改、讲评在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其中批改学生的作是最令语老师头痛的事,既费力,又不讨好。学生精心构思的一篇章,都希望得到老师细致的批改和评价。面对所有学生的作。教师要做到每篇都精批细改,是很难做到的,除非语老师不做别的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批改作上,我想语老师如果能做到这样,不去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营养,到时候也就会导致“江郎才尽”,造成恶性循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姚庭红 《学语文》2011,(6):78-7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纵观课标所阐述的要求可以看到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化.更加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然而,我们在实际作文批改中往往是刚性十足.或是全盘否定.或是盖棺定论,缺乏色彩.往往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