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事件往往会激发公众情绪,网络情绪也会影响舆情主体的行为决策,而舆情主体的行为决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情的走向。因此,研究舆情主体的情绪与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过程]本研究以个体的有限理性为前提,通过舆情主体间话语权争夺行为带来的情绪收益,探讨情绪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利用情绪价值函数和概率特征函数,构建测量舆情主体情绪值的行为特征函数。通过行为特征函数进行情绪测量,构建关于网民和自媒体营销号的改进型最后通牒情绪博弈模型,进而研究考虑情绪因素的舆情事件主体行为决策机制,讨论博弈策略的均衡性和话语权阈值。最后以“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事件为例,验证该情绪博弈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针对情绪博弈过程的不同动机诉求、不同行为群体,给出舆情事件应对策略,进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切实有效的过程干预。  相似文献   

2.
在BA无标度网络中引入社会福利博弈模型,建立动态舆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传播率对舆论演化的影响,并仿真上述博弈模型,探讨政府进入舆情传播的时机的优劣。结果表明,政府介入舆情传播并不是越早越好,因为传播比例、政府介入的时机会共同作用影响舆情的传播趋势;并且小世界性更利于信息的共享而使舆情传播的态势趋于平稳和明朗,这值得政府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动态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触点.本文通过对2007-2011年5年内的142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进行研究,从舆情的五要素及舆情的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影响舆情演变的关键因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素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描述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内在机制,以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更好地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生命周期,研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复杂性和系统性。[方法/过程]对有关网络舆情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按照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进行聚类分析,并对系统要素和技术模型展开对比分析,构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完整框架。[结果/结论]已有研究围绕参与主体、事件信息、载体平台和外部环境等维度开展系统要素分析,并按照多维度因素影响模型和单维度因素影响模型模拟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总结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建模流程。研究建议未来研究要朝着小世界、大数据以及云传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信息时代,多重社交网络让人们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交杂穿插,因此,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网络舆情传播、发酵的速度十分凶猛,如何有效应对这种复杂社交网络中的企业舆情传播,充分化解不利的负面新闻,就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复杂社交网络中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基于复杂社交网络的企业舆情传播模型,为相关企业的舆情控制和传播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主题,而微博用户对不同主题的表达和关注也会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以及舆情事件的走向。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微博用户主题演化分析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更好地理解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轨迹以及公众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以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方法 /过程]以网络舆情信息特征为立足点,辅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舆情信息客体与本体进行剥离,结合重大突发事件特征,创新性提出以舆情客体信息为参照基线的舆情本体演化强度来反映微博主题演化趋势。[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面向网络舆情信息本体的主题分析,与网络舆情实际发展演化趋势更加贴近,对主题内容的揭示也更加全面。同时研究思路也对现有网络舆情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单一求助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优化与更新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通过解构网络舆情场内涵、结构特征以及功能属性,进而将场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管控治理的研究中,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网络舆情综合研究视角建构目标。[方法/过程] 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辩证地引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场论的观点与定义,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解构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并形式化地对网络舆情场的整体机能进行数理描述。[结果/结论] 网络舆情场的运动特征本质上是场域中客观存在的显性舆情信息与舆情受众主观认知的交互和作用的体现。因此网络舆情场的介入能将网络舆情管控对象间混乱复杂的关联体系化、规律化,进而实现网络舆情学术研究与实践需要之间裂痕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其言行会对社会和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有正面和反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文章从新媒体环境及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探讨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政府、主流媒体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以及网民个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空间中,现实生活中的阶层观念被淡化,代之以个体聚合的"群体智慧"。这种"智慧"一旦被有意擘画的个人与组织进行舆情煽动抑或被不明就里的"乌合之众"加以情绪扩充,就会形成伪舆情的合力,足以吞噬事情的真相。本文利用偏好分层理论对网络伪舆情的传播行为进行路径分析,对其行为背后的动能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探求,为伪舆情研判找到传播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网络情绪作为观察网络舆情的新视角,其复杂的情绪内涵、阶段性的演化呈现以及明显的现实介入性等特点成为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建构的基本参考.以个体网络情绪、群体网络情绪和社会网络情绪为建构线索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拓宽了现阶段网络舆情管理的思路,形成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观察视角.基于该理论模型推导出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现实路径丰富了舆情管理的操作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舆情表达的重要平台。医患关系始终备受全社会关注,相关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然而近年来涉医事件的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以 2016 年发生在山东潍坊的"纱布门"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反转的条件、过程,并对该事件的舆情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微博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社会媒体,在网络舆情领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为了弥补传统网络舆情分析的不足,本文将共词网络分析和复杂网络的思想与方法拓展到微博舆情分析中,并设计了基于网络可视化的微博舆情分析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其效果进行验证,发现共词网络可有效探测舆论热点,复杂网络在舆论领袖发现中也可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为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可视化途径,探索和拓展了其研究方法,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特点入手,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复杂形势,从应用研究的层面探析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净  谢霄男 《东南传播》2020,(3):100-101
保障网民言论自由的同时有效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一大攻坚难题。从介入时机、基础保障等角度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结合大数据"4V"特征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路径尚存在拓展、创新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大数据对化解网络舆情攻坚难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提升民众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满意度,我们有必要从治理过程与治理方式等层面对大数据嵌入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述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网络舆情风险频发,对国家推进互联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技术为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使网络舆情的监测方式和治理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开启了网络舆情治理的新时代。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现状,探究大数据视域下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块化模型,引入中心性度量和集聚系数两类系统化的社会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微博社会网络微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并以“上海发布”政务微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描绘出微博社会网络结构的个体特性,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特征向量指数、页面排序指数、权威性指数等综合舆情指标的引入丰富了网络中个体的评价依据.此外,本文分析得到的结论对政务微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演化过程。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从舆情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中介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网络舆论场生态格局和演变规律的探寻,以期能更好地把握舆论的风向标,有利于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公共决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聚集,产生网络对峙、网络声讨等群体极化现象.为揭示网络舆情演化系统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特性与形成规律,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的基础上,从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交互过程、群体涌现等出发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Multi-Agent系统,建立网络舆情演化中的群体极化模型,给出算法实现,并且利用计算实验方法验证群体规模、意见领袖数量、意见领袖观点等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影响,进而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诠释.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以及监测网络群体成员的群集行为,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19.
微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也为社会舆论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空间。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逐渐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发源地,网络舆论的勃发和反转都集中于此。但是社交媒介中谣言和情绪化信息泛滥,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失声和滞后造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本文就"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分析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流变及其特征,探讨政府、权威部门和媒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新浪微博"微热点"系统呈现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郑州7·20特大暴雨"作为研究对象,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舆情演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区域发展程度、人口基数、人口流动等因素对网络舆情空间集聚具有正向作用.此外,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化走向,各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