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苏轼的词作中,无论是他的归隐词、写自然之词还是记梦词,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对道家思想的继承是与宋代的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当时的审美风尚以及苏轼自身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的。苏轼在崇"道"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己的发挥理解,对其辩证地接受,并进行超越,形成自己独特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最早写悼亡诗的是东晋的潘岳。最早写悼亡词的是北宋的苏轼。最早写游仙诗的是晋代的郭璞。最早写散体大赋的是西汉的枚乘(其代表作是《七发》)。最早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最早的七言诗是张衡的《四愁诗》。最早专力作词的文人是柳永。  相似文献   

4.
纵览苏轼现存的347首词,竟然发现苏轼词作中与梦颇有渊源,或记梦、或忆梦、或借梦、或诉梦,词作中梦、梦境比比皆是。记梦词大多寄予作者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作为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苏轼学养深厚涉猎极广。"平生斟酌经传,贯穿经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必究"。文章大师,怎与梦结下如此深的缘分呢?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6.
文章举证梦窗词中对北宋诸名家特别是苏轼作品"今典"的隐括,这种独特的同时代文学的互文性关系,颠覆了读者欣赏的思维惯性,也因此成为理解梦窗词的特别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苏轼的词作中,其涉梦词数量丰富,内容多样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意味。其中,"记人咏物、怀旧惜别、人生如梦"是苏轼涉梦词创作的主要内容。而在影响苏轼涉梦词创作的诸多因素中,个人人生经历、佛道思想的影响、前人涉梦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起到了主要作用。苏轼的涉梦词还反映了其对词体进行革新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强化和传统婉约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词,很多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都认为,此词通过写赤壁之战周瑜英勇善战、大败曹军这一历史事实来衬托苏轼被贬后的壮志难酬。如果仅仅是抒发其壮志难酬之情,那么他只能是苏轼,而不能成为"苏东坡"。苏轼是天生的乐观派,其实这首词在更深意义上是抒发他被贬谪后一种难得的天生的乐观、豁达之情。此课堂实录就从诗意语文角度下的"主问题"和"四读法",来解读属于苏轼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词中状写“月”与“水”的文字,尤其是对“水中月”意象的繁复表现,展示了苏轼既身在人间复超拔人间的禅道思想。着眼于苏词中“水”“月”意象的文本分析,以几首词为代表探究苏词中“水中月”意象的多层面意味。  相似文献   

10.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世论苏词,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实际上,纵观苏轼全部词作,苏轼所作的婉约词不仅数量上超过他的豪放词,在质量上也颇有交口称誉的佳作.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有其思想内容的革新,挽救了婉约词每况愈下的情势.以婉约词传统的爱情题材为例,苏轼的爱情词,同晚唐五代以来"花间词"轻浮地写男欢女悦、幽会密约很不一样,他不是单纯停留在男女爱情相思的描写上,而是常常有所兴寄.苏轼写的一些表面上看来类似温柳的婉约词,也并非止于吟风弄月,而往往富有深意,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其诗中做过各种梦,同样在其词中,"梦"字仍然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记"梦"乃为述怀,在这些记梦词中,作者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有追梦的记忆,更有"人生如梦"的感喟,在不同的创作类型中表现出特定的创作心理和思想状态,对此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词人、词心.  相似文献   

13.
苏轼杨花词传唱近千载,其解法却众说不一.笔者集各家之说一陈鄙见,以为该词上片当是写杨花之神貌,下片当是写杨花之归宿,末句点题,由惜花上升到惜人.  相似文献   

14.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苏轼多年外任,始终悒郁不得志,夜里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从析梦的角度表达苏轼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长时期以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词)词已成为苏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当然就是这首词的主旨。 写《念》词时,苏轼至黄州贬所已经二年半了。"乌台诗案"以及由此导致的谪贬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所遭受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6.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派作家,其词有不协律处,由是产生苏轼不懂音律之说。但自宋以降,也有不少关于苏轼通晓音律的记载。他能自度曲,能改不协律之作为合乐之作,他善于鉴赏乐曲,东坡词有很好的音乐效果。其不合律依腔处,正是不僵守故垒使然。  相似文献   

18.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2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罗敏 《现代语文》2009,(9):49-50
苏轼开启豪放词派之先河,他的词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但他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如《江城子&#183;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抒写了对妻子王弗缠绵悱恻的悼亡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意在通过对此词的分析,发掘出其中深刻内蕴着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