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反对“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可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部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整堂课上,老师繁琐的提问,学生繁琐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先从一篇作文聊起我们的教育无视学生,已习以为常;我们的教师目中无人,也已司空见惯。以下是我珍藏的一篇中学生作文片段,很能说明问题。“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脸上带着微笑走了进来。紧跟在后面的有30多位来听课的老师。在我进入中学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可是同学们好像没事一般,个个“镇定自若”。开始上课了,老师有声有色地讲着。可是我们呢?都无精打采。这怪谁呢?原来,为了迎接这堂公开课,我们整整排练了三遍。提问、答问、朗读、练习等都由班上的尖子生“承包”。我也成了“专业户”了。课上得井然有序。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师指导学生写作,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化,要删繁就简、深入简出,切不可搞繁锁杂乱的写作训练。在这方面,我的做法可概括为三个字:点、篇、变。即指导学生练点、练篇、练变。 “点”,就是把各种文体的文章分成若干“点”,进行局部训练; “篇”,就是把若干“点”连缀成篇,进行整体训练;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考察我们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似乎“做的不如说的好”:人人都知道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重要性,可是到了课堂上教师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主人,而学生一如既往地成了教师生硬灌输知识的对象,成了教师演讲的忠实听众——当然也要不断回答几个问题以烘托气氛,让老师找到感觉!   我们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讲的是蚯蚓。老师运用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让学生大胆发言、主动学习。老师先板书“蚯蚓”…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自读提问”,指的是在预习每一篇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经过思考还弄不懂的问题写下来,提前交给老师。我们训练学生自读提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把“自读提问”规定为一项预  相似文献   

6.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长期以来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纵观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不少老师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对文章逐段逐节作繁琐的分析,进行“挤牙膏”似的提问,从上课问起,问到下课为止。提的问题琐碎、零散、肤浅,缺乏语言文字训练价值和思维训练价值。如一位老师上略读课文《牛》时,一堂课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提了四十多个问题,平均一分钟不止一个问题。老师满堂问,学生仓促地答,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已成为一种积极的教学倡导。然而,个中问题颇值审视。首先,提问和质疑,就是必须辨析的两个概念,不能视为等义。其次,从自主提问中的“兜圈子”现象,管窥“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矛盾关系。学生“自主”要得以切实提升并闪现思维深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和导引。“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学追求,要经历一个磨合、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我们称之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宁鸿彬老师极善于设计教学“主问题”。他极善于用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宁老师的“妙在这一问”的提问设计艺术,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提问来进行和支撑的。但也正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被繁琐的提问肢解,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做好“主问题”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语文老师,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写留言、记日记时能够一气呵成,轻松愉快,可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却是苦思冥想,无从落笔,因此,大多数学生视写作为一种苦差事。作文是一种生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其生活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所以说“文章必有‘私’”。只有说“私情”的文章才具真情,只有道“私语”的文章才有话语。文章就应该是“私情”的展露、“私语”的抒发。可是现在,人们一提起作文教学,甚至小学生的造句,也会联想到技巧问题“,首先要写通,其次要写真,最后要写美”,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学生一提笔,便会陷入茫然状态,挖空心思地去…  相似文献   

1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歌德说过 :“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 ,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 ,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 ,教师如何设计“聪明的问题”呢?一、围绕课题 ,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 ,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则…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许多教师反映:上课时一些后进学生总是东张西望,注意力明显分散;稍微好点的则蔫头耷脑,无精打采;那些成绩不错的虽然认真听讲,可是能举手发言的却寥寥无几;老师的提问,学生们大都充耳不闻,就如大海投石,波澜不惊.这其中的缘由固然有学生年龄发展的客观原因,但很大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提问.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问小议     
培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题,已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可是,近来有一种看法认为,培养能力,无非是教师多提几个问,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罢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实质上是把培养能力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简单化为一个单纯的教学手段问题,因此在他们使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时出现了一些偏向。那么,在提问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偏向呢? 一是为提问而提问。表现的形式是明知故问,或无为而问。比如有的教师爱提“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有的教师爱在课文里寻找现成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有问有答,煞是热闹,实际上既无深度、难度,又不能促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又称之为问答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达到促进学生思考获得新知识的目的.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对话这一教学理念下,提问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时尚,它体现了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扭转与努力,可是从许多课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听到的是不绝于耳的老师问、学生答的声音,许多课例都是师生间的问答,甚至整节课都是以问题为中心,有的教师上完一节课,统计下来竟有上百次提问.  相似文献   

15.
[案例]《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浙教版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章。在教学第八自然段时,一学生的“节外生枝”打断了原来的教学流程。他说:“老师,我有个问题,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为什么其他战士没有受到影响?”学生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是啊,文章前  相似文献   

16.
相同教材中的一同段话,不同的老师教起来,在课堂上体现的“价值”却迥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教材特性的思考。在研讨“教材观的反审与新认”这一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区培民副教授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这篇课文中抽出一段话,请听课的老师(多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一线教师)当场登台,展示自己课堂上对此教材的处理,六位老师的即兴“表演”成了教师教材观的活生生的研究案例。“教材”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老师1和老师4对教材特性的认识有些相似。老师1用“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学生思考此处的语言之美,很显然,教材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教教材就是教学生知识。老师4用课堂上老师的“套路”提问“:这段话写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说话者有何感情?你写这段话想表达何种感情?”这四个问题侧重引发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知识,提问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但提问的方式太老套,答案也是惟一的、预设的。教师俯瞰文本,情感没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当然也难激发学生产...  相似文献   

17.
王慧芳 《考试周刊》2013,(81):39-40
语文阅读教学呼唤高效课堂.课堂的高效。源于教师的高效提问:摒弃一问一答的满堂问.以“主话题”引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使课堂提问呈现简约美。“主问题”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的简约可以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理解、交流、提升空间。设计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可以使师生从繁琐的“你答我问”、“一问一答”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围绕《孔乙己》的教学谈谈主问题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叶老说:“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好的课堂提问,就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能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一种“下手”的方法,并由此生发开去,理解其它的问题,进而掌握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本领。下面试以五年制第十册第6课《穷人》为例,谈谈提问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成了教师的“教学专利”,常常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很少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甚至把“消灭问题”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一堂课结束后,结果学生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好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渐渐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问的习惯,并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去揣摸老师的提问意图。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提问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取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得当,能够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如何做到问题提到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要旨中呢?一、引发提问,激发兴趣变陈旧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为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老师主要教给方法,学生凭借老师的“导引”,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主动、自发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