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列 《教育导刊》2008,(11):11-13
智慧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智慧人”取代“知识人”成为现代教育的育人方向。然而,“知识主宰一切”的既有课堂教学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实践智慧成长。反思与重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学生智慧成长,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要有教育智慧,有智慧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富有教育智慧恰恰是班主任专业化的理想境界。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把教育理解为“四件事情”,即“德行、智慧、礼仪、学问”,并认定“学问最不重要”而“智慧最重要”。他认为智慧可使人能干、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事物,并对事物专心致志。因此,做“智慧型”班主任是班主任专业化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3.
智慧,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布鲁纳、皮亚杰等人都十分重视智慧教育。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其核心也是对人的智慧的培养。知识教育的异化要求教育“转识成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人的智慧,教人学会质疑,张扬个性,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4.
英国大哲学家A·N·怀特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智慧,而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我们的教育惟独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教育又怎能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难怪有学生会这样说:“你们老师在课堂上只给我们压力,不给我们魅力,…  相似文献   

5.
顾钧 《学习之友》2009,(7):53-53
一个人有两种智慧,一种是“课堂智慧”,就是学习与吸收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常常被人所忽视的“第二智慧”,包括“研究智慧”和“街头智慧”。研究智慧是一个人消化知识、发明创新的能力,而街头智慧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体验”,是智慧的体验;教育是“穿行”,是智慧的穿行;教育是“成长”,是智慧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对组织而言智慧资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存要素。从智慧资本理论观点出发,融入高职院校特色,分析了智慧资本的内内涵及高职院校教育与智慧资本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激发多元发展的创意策略,即打破传统教育型态重视智慧资本,结合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将内部隐性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智慧     
当前的教育需要呼唤理性的回归,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应该立足于人的立场,构建有利于人的教育。“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喊了几十年,但真正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学校和教师又有多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观念难于改变。说得近一点是沿袭了我们的老师所运用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现代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智慧、展示智慧,从而以智慧来启迪新智慧的生成。智慧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智慧呢?  相似文献   

9.
教育从来就是智慧的事业。教育需要智慧的滋养,智慧需要教育的传承。智慧与教育相伴,教育与智慧相生。从教育史上看,智慧教育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命题。让智慧引领教育,让教育生成智慧,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让教育充满智慧,让人生充满智慧,是智慧教育的价值追求。围绕这一理念与追求,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在探索素质教育的现实道路上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他们建设多元开放的课程文化,提升学科教学的心理关注,尝试选择性学习实践,实施摘星评价制度,让每一个人懂得尊重比热爱更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普通小学的探索是值得其他学校参考与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福建教育》2007,(6):63-63
本书是“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紧扣“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这一丛书定位,就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教师智慧的类型及其获得途径——展开。作者认为,“实践”有“操作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两种,教师实践应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师的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只能在实践中养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级各地教育部门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均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智慧教育”的政策文件,推动教育信息化向2.0阶段升级。为此,开展区域“智慧教育”政策文本框架、政策内容及应然要求分析,对推进“智慧教育”工作、加快本地“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智慧教育”定义及教育政策理论,结合当前“智慧教育”政策内容,提出了“智慧教育”政策内容框架,结合调研发现问题并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概念解读关于智慧教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智慧教育”是智能教育(SmartEducation),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管建刚 《师道》2003,(4):39-39
传说,佛祖为了消除人们的疾苦,在人间选了100个自以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写在纸上。之后,佛祖说;“请你们把手中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这100个人交换看了别人的纸条后,都惊讶不已,过去,总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现在才知道世间有很多人比自己更痛苦,自己有什么理由再消沉呢?读第一遍,我一旁批注:佛祖洞察世事,布道直指人心;佛祖博爱人间,顿生智慧法门。读第二遍,我一旁批注:佛的智慧开启了众人的智慧;智慧的教育孕育智慧的大众。读第三遍,我一旁批注:智慧教育的泉源是爱,广博、深刻、艺术的爱。而后…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有两种智慧,一种是“课堂智慧”,就是学习与吸收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常被人们所忽视的“第二智慧”,即研究智慧与街头智慧。研究智慧是一个人消化知识、发明创新的能力,而街头智慧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 一、认识第二智慧的重要性。认识第二智慧的重要性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第二智慧的前提,课堂智慧是发展第二智慧的重要条件,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没有课堂智慧,第二智慧固然不能发展,但是有了课堂智慧,第二智慧并不是一定能得发展。第二智慧比课堂智慧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说,创造…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智慧     
教育对智慧具有内在的和必然的需求。这一结论,想来不会有人反对。但大多数人,包括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般会对这一结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把它看成是对教育的一种赞扬方式。很少有人去检查我们社会的教育,或我们正从事的教育,是否充满着智慧。追究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虽然有意义,但并不紧迫。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必须以负责的态度和理论的方式阐明教育与智慧的关系。这样做,可以提醒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多角度思考教育,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追求智慧的手段。只有智慧才能操纵教育系统。   一、教育需…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教育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制度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融通,形成了促进教育均衡、教学创新和组织变革的教育融通空间。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阐释了教育融通空间从多模态传播空间到跨领域融合空间再到智慧教育生态空间的升级转型过程。接着,文章分析了智慧教育生态空间的核心特征,并设计了包含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三种形态的智慧教育生态空间架构。最后,文章结合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智慧教育生态空间变革“时空顺序和资源作用”、改变“认知-身体-环境”关系、开辟“人-技术-人”新关系的应用范式,并总结出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四类应用场景。文章的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智慧教育的内在规律、探索教育数字化新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晋瑛 《四川教育》2005,(11):33-33
课堂是一个流动的生命历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成,抓住“生成”需要智慧,有意识地“生成”更需要智慧。抓住“生成”,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把“教学意外”转变成“教学资源”,整合进课程。其实,教师应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智慧的展现过程。变化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有意识的“生成”,要求教师课前精心“预设”,通过“预没”促进“生成”。“预设”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思考、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过滤”、对教学经验进行梳理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积淀过程。 教师工作垦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只有智慧地教学,才能在生成学生智慧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巨大的精神财富,获得长足的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18.
汪圣元 《四川教育》2005,(11):26-28
教学应该是把人教聪明、教高尚的活动,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教化人类,传承明。教学活动不应该是机械的知识灌输、传递过程,还应该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有的教师能巧妙地“引入”,创设的情境既富有魅力又符合学情;机智地“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冗繁为明快;高明地“点拨”,举重若轻,一语道破。即使是“传授”,也是条分缕析,简洁明快,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凭什么?智慧!惟有智慧才能铸就开启灵性的钥匙。我们的教学需要智慧。这智慧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还有教师的教育品格!品格高雅,课堂自然充满清新,充满灵性。[编按]  相似文献   

19.
人有两种智慧,一种是“课堂智慧”,另一种是“第二智慧”,“第二智慧”是比“第一智慧”更为重要的智慧,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第二智慧。  相似文献   

20.
课程的高水平实施离不开课程资源建设,从教研层面来看,除了解决素材性资源“有没有”、“是否丰富”的问题,更需要挖掘优秀教师个体身上蕴涵的教育实践智慧,这是更重要的课程资源。按照新的资源观,人们对待资源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能否运用和能够运用多少资源。优秀教师个体身上蕴涵着教育实践智慧,由于其缄默性、情境性、个体性,比较难以言传,所以若要分享,首先就必须选择其合适的载体,这种载体要能够体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能够展现教师技能并且富含教育实践智慧;其次还必须充分挖掘,适度外显和符号化,我们选择了精品课。它是凝聚在优秀教师身上的教育实践智慧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的建设过程是挖掘智慧的过程,它的运用是分享智慧、启迪思维和放大优质教师资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