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源于多种文学话语的熏染和积淀而成的艺术体验图式。在研究赵树理文学话语的承传谱系的同时,从官方和民间、雅和俗的互动与转化中分析赵树理文学话语"内庄外俗",介乎服务于正典意识形态历史化叙事的正典文学同以戏拟反讽为主要修辞手段,以解构、颠覆正统和既存秩序为能事的"狂欢化"文学之间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共为中国现代文学树立的两面旗帜,是政治话语规范、利用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精英话语的最佳例证。随着政治主题的变化和文学环境的变迁,政治意识形态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旗帜的地位发生变迁并被最终解构,赵树理和鲁迅文学命运的沉浮充分体现了政治话语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及其文学话语无疑是独特的.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讲述"姿态、"讲述"内容、"讲述"方式等方面.这种"讲述",是他以善为本的文化人格衍生的道义焦虑支配下的泛道德化行为.换言之,独特的文化人格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及其文学话语无疑是独特的。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讲述”姿态、“讲述”内容、“讲述”方式等方面。这种“讲述”,是他以善为本的文化人格衍生的道义焦虑支配下的泛道德化行为。换言之,独特的文化人格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5.
综观以往对赵树理的研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带着各自时代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偏离。赵树理在其个人话语与权威话语整合与分离之中,始终探索和实践着文学为民的道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作品,绝非有意迎合权威话语,更没有被权威话语所异化。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赵树理研究受拘于意识形态或情感取向的限制,政治化、平面化、简单化的现象相当普遍。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从学理的角度展开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笔者认为,揭示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应从作为作家的赵树理所拥有的独特的艺术体验图式开始。从赵树理的成长环境人手,分析民间艺术、乡村情结与他的艺术体验图式生成的关系,进而可展示这种艺术体验图式在其艺术活动中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9.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者对农民的启蒙活动,因为所采取的广场宣讲形式与农民接受习惯的隔膜而导致失败.赵树理的创作起点便是对这次失败的反思,他依据自身对农民文化心理熟悉的天然条件改造民间文艺形式,用以传播启蒙思想,而时代主流政治话语对文学大众化的要求也促使它把赵树理树为新文艺方向,因此启蒙思想得以在农民中间广泛传播.但同时,政治话语的目的重在意识形态宣传,从而造成对他的思想启蒙话语的压抑,农民在对赵树理作品接受过程中,也依据自己固有的欣赏习惯进行取舍,往往注重欣赏其通俗的文艺形式,而忽略了所包含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王小英  祝东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56-57,62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20世纪著名的编辑出版家。梳理赵树理的编辑生涯,可以看出其在编辑期刊报纸时明确的角色意识,注重与受众群体互动,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宣传意识,并将编辑报刊杂志与培养文学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生于农村,一生都在为农村、农民而辛勤写作。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赵树理一生“抛砖引玉”,扶持了不少文学新人,不少青年“站在巨人的肩上”而走上了文学道路。在今天这个多元与断裂的时代,农民是很难挤入主流话语的,农民依靠“泥杆子”传达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时代呼唤像赵树理一样的文坛老圃,扶持更多的农民作家成长。赵树理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今天多元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历史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赵树理现象”研究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渴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确立,达到了竹内好所说的对现代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5.
近年(1995-2001)来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企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6.
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赵树理研究中存在两种解构倾向:一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水准是从鲁迅等人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向农民文化低层次的倒退,只有普及意义而无提高价值,是农民立场与农民水平。二是认为赵树理创作是学习《讲话》的结果,是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典型。其实,这两种倾向是对赵树理小说的极大误解,其原因是缺乏对赵树理整个创作文本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复杂背景与作家主体的复杂心理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轻信作家对自己小说的评论与别人特别是官方对其小说的评论,而忽视了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即文本本身,从而导致了对存在于赵树理小说文本深层的现代性的极大遮蔽。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7,(6):39-43
赵树理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强烈的儒家思想价值姿态。尽管民间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在其人格与创作中显著地表现出来,但儒家文化却在事实上以潜在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赵树理命运的起伏:从"文坛文学"到"文摊文学"是其入世思想的话语建构;从"方向"到"边缘"的过程亦是儒家士人思想精神与意识形态的一场角力。赵树理表现出的儒家思想并非是在凭吊古典儒家传统,其文化向度是指向现实与未来的,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学研究——建构新的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一书,不仅从学理的角度对延安文学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进行解说,而且以丁玲、周立波、赵树理、孙犁等典型作家为例进行详尽的说明,观点新颖、理由充分,为我们重新审视延安文学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文学批评一直是文学发展史的双生子,长期以来,受限于传播媒介,民间受众的批评表现为自发性,在主流批评史上难以留下声音。新传媒出现以来,个体受众的批评声音得到广泛的呈现与传播。以对《红楼梦》的个体解读为个案研究,网络时代大众对经典文学在认知上存在考据式、带入式、反拨式等多元性的个体解读方式。新兴的个人批评话语臆舍当代文学批评标准的演变,对传统批评话语局面有所打破与拓展。  相似文献   

20.
傅异星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33-35,53
<锻炼锻炼>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复杂文本.它的潜文本意义与其表层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力的对峙,显示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赵树理小说丰富的阐释可能性.然而这种潜文本并不是赵树理有意识的创造而是潜意识的产物.它提示不能根据十七年的文学环境对赵树理做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