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了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通过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传授劳动技术,  相似文献   

2.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课程,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当然须关注小学生作为生活中的人对于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目前学校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却不够理想。课程内容缺乏丰富性,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没有重视与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生教育”理念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生活教育为目标,以生存教育为基础,以生命教育为根本。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来确定劳动课程内容,通过生存课堂、生命课堂和生活课堂促进三生教育、劳动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在劳动中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劳作与农业教育为中心,探讨了技术·家政科或劳作科的新进展。向山玉雄(Mukoyama Talmo)教授系原奈良教育大学教授。技术·家政科或劳作科是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科学认识,通过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培育技术观和劳动观,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劳动世界的一门学科。因此,这门学科的特点是,通过给予学生现代的生产技术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要素作业,提供解决实践性课题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德国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经四个时期,其人才培养目标从工匠、技术工人、负责任的劳动者逐步过渡至具有数字能力的劳动者。在此过程中,德国形成了以职业准备课程模式、工艺课程模式、情境课程模式和结构课程模式为代表的多种劳动课程模式。但这导致了当前德国劳动教育面临着课程内涵界定不清、高校劳动教育(师范)专业和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困难以及劳动课程地位低下等现实困境。德国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挑战对于提升我国劳动教育质量的启示是: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开发劳动项目;强化时代特征,优化劳动课程内容;重视职业体验,促进普职融合。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和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尤其是在小学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致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 ,厌恶劳动 ,高分低能 ,学而无用 ,有的甚至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国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劳动技术教育得到了重新定位 ,但由于一些学校还不能彻底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 ,使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以致收效甚微 ,社会反响差。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的种种严重弊端 ,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一转变教育观念 ,是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7.
课改前的“劳动技术教育”在新课改中改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形态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而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这些改变使这一学习领域更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需要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幼儿园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家—园—社衔接课程夯实劳动教育载体,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幼儿熟悉自理劳动技巧、集体劳动技巧及探索性劳动技巧融于幼儿园内外的活动中,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三个方面,着力培养为幼儿未来生活奠基的劳动兴趣、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劳动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担当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强调劳动教育的类型教育.针对目前高职劳动教育被异化和缺少更科学的理论指导的困境,本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逻辑起点,用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余江波 《云南教育》2003,(35):28-29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情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课程。这门课程既要对学生进行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劳动技术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兴趣是我们首先要认真做好的工作。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问题,开始加强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与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学科和课程地位再一次得以确定。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动技术教育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新课程把劳动技术教育变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客观上削弱了它的课程地位。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应还原它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中设立的一门崭新的课程,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大领域,其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从课程本质上说,信息技术课程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及教学大纲改革中成为重点。现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已全面实施,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技术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基于实施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分析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为该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飞 《辽宁教育》2023,(4):65-68
劳动教育是一门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基础性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等问题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性。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融理论于实践,生活为体、书本为用的学科,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可拼凑性,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与时代相关的新元素以保持先进性.现如今综合实践已经成为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主要内容有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等.如何有效保障课程质量,寻求现有优势资源与学生成长规律间的契合点,已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基于劳动技术教育视角,研究提升学生动手与生活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以问题为导向,从剖析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入手,详细梳理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五育"的表述.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展示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回归历程.通过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来分析劳动教育推动"五育融合"的实践理路.通过劳动教育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主渠道,探讨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四个实践性较强的重要教育平台,探求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的方式方法,形成新时代高校全课程、全方位、全过程劳动育人的清晰路径,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367所中小学劳动教育情况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正在加快建立劳动教育体系且略有成效,但同时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素养监测不足、资源保障不充分、协同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困境。基于此从提升劳动认知、加快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培养劳动教师、加大劳动教育资源投入及创新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8.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初中劳技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学生在这门课上是否进行课堂实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及动  相似文献   

19.
劳动技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其它各育成效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同时它又影响着其它各育的发展。就目前状况而言,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家庭望子成龙,只求其学,不求其做的情况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构成了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三类劳动教育”的体系化设计与实施是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政策、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应围绕家务劳动教育活动和学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活动展开,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生产劳动教育应围绕农业劳动教育活动和工业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且兼顾传统与创新两个方面,传统维度重在体现劳动与生活、劳动与文化的关联,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和美好生活以及劳动创造历史和文化的历程,创新维度重在提升学生生产劳动教育的创意能力;服务性劳动教育应围绕关爱型服务劳动教育活动和公共型服务劳动教育活动实行,在对他人、学校和社会公益岗位的服务中,增强学生共情的能力、服务的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