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他成为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评价,历来都有争议。本文拟就“有教无类”的本义、理论基础、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作一探讨与辩析,以就教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有教无类”的本义“有教无类”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古往今来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和争论,分歧集中在对“教”的对象——“类”的理解和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评价上。宋代朱熹在他著的《论语集注》中解释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也。”朱熹认为,人性本来都是善的,只是由于不同的“气习”薰染,才有性善、性恶之分。如有君子教训,则性恶者也。可以恢复性善。故不论其善类恶类均应予以教育。南北朝的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把“有教无类”疏解为:“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皇侃认为,孔子此语本义是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论“庶鄙”。有些同志看问题不够全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写道:“孔丘开设‘私学’,………  相似文献   

2.
信息专递     
一位现代人与孔子的千年对话朱华忠A,“有教无类”是个理想化的口号孔子提出一个口号,就是“有教无类”。它的意思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与富、不分智慧与愚昧的类别,机会均等”。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观点,对现实社会的教育思想起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有可能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口号。然而,孔子好像有点言行不一。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就给人留下批判的话柄。为此,胡适、鲁迅等人也猛烈地批判孔子:提出“打…  相似文献   

3.
孔子提出一个口号,就是“有教无类”。它的意思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与富、不分智慧与愚昧的类别,机会均等”。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观点,对现实社会的教育思想起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有可能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者、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 :对“类”字的不同理解 ,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 ,但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黎莉 《文教资料》2009,(34):103-105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是孔子开办私学的指导方针.也是孔子人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有力体现。“有教无类”教育信念,是在对教育价值作用的深刻理解及对人性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建立的,它不仅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开创了教育公平之先河,而且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的大量人才。深刻理解“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内涵,借鉴和发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强调教百公平、公正,实现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当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他所说的“有教无类”(见“论语”“卫灵公篇”),意思就是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他的学生中就有各色各样的人。  相似文献   

7.
吴玲 《中国德育》2008,(11):93-93
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而且影响最深远的,当为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昭示着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成就。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有类”,也就是说,受教育的权利并不是人人皆有,能够受教育只不过是少数贵族们的特权。孔子却逆当时之潮流提出了“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8.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都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谈教育的对象问题,都把“有教无类”理解为“教育不分对象”——什么样的人都给予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基于全民教育、大众教育和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自行束脩以上"的争辩、对"类"的争辩、对"有教"的争辩三个方面的辨析,研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哲学内涵。在阐释"有教无类"之平等、正义价值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当下择校热与补课热、高收费与乱收费、高考加分与自主招生中的不正之风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从法律与政策支撑、亟须倾注全社会之力和对教育品质的追求三个方面,分析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是不分贵贱,皆能爱教。春秋末期,学术下移。竞相为士以及社会发展急需更多人接受教育,时代趋势,为孔子提出这一思想提供了社会根源;同时,由于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理论,又为提出“有教无类”主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因此,“有教无类”在春秋末期产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很多至今仍闪烁光辉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温故知新”等.而“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终其一生,孔子都在践行着“有教无类”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问题上追求公平、平等的朴素情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对现代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发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全社会推行终身教育理念;确立起人文关怀取向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山鼻祖。因他“有教无类”,所以 ,其弟子不仅来自许多“国家”和各类家庭 ,而且 ,各年龄段的都有 ,孔子自己也称“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 :只要是成年人 ,我就可以教育。事实上 ,有些弟子如秦商等也确实与孔子的年龄相差无几 ,所以说 ,孔子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基本上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孔子弟子 ,号称“三千”,在当时可谓规模空前 ,但这相对于全国 (鲁国 )及各诸侯国的总人口来说 ,毕竟十分有限。因此 ,孔子为进一步扩大自己影响 ,实现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 ,同时 ,也为使“天下”更多没有条件拜在自己…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古代的注解,还是现代各种版本的释义,都是以"意译"的方法解释《论语》中"有教无类"这句话。"有"的意思,"类"的意思,都交代的很不明确,这必然导致历代对"有教无类"这句话的误读。其实,将"有"释为"获得","类"释为"需要遵循的固定模式",才能得到这句话的本意,即"人们可以通过不固定的灵活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得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提出的背景之三,是严重的社会经济中的贫富不均冲击了教育和学校,极大动摇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教育的公平性。孔子的教育学说中.对教育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或者说是一个本质性的功能认识,就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按其传统的诠释,“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接受教育”,按“有恃无恐”,“有备无患”的语法结构来诠释,有了教育.人们就不会有更大差异(类)。孔子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就把他的核心价值观——“仁”渗透在教育中的。当前社会上的贫富差异愈渐拉大,也就必然反映到教育中来,或者说社会的贫富不均是造成教育的差异悬殊的根末原因,是扭太差异的原动力.这是从经济对教育而言。  相似文献   

16.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当今社会提出的和谐教育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又不完全等同于有教无类。今天的"无类"教育有新的问题、有更广泛的涵义,如何在实践中逐渐地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实现和谐教育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各派中,儒家的"诗教"活动最有理论特色和实践价值。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以诗为教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一是积极有为、重视实践的诗教精神。早期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积极入世、奋发有为,当从事诗教时,他们也是立足于人生,立足于社会,扎根于实践。二是亲师重友、广取博收的诗教思路。早期儒家诗教思想的涵盖面很是广阔,它与其他各家在思想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孔子等大师善于学习并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有密切关系。三是有教无类、真诚民主的诗教态度。孔子开创儒家的私学,坚持"有教无类"的主张,以真诚坦白的态度和民主平等的作风教育弟子;孟子和荀子沿着孔子的教育态度在不同路线上发展。儒家诗教的理论和实践给后世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当今社会提出的和谐教育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又不完全等同于有教无类.今天的"无类"教育有新的问题、有更广泛的涵义,如何在实践中逐渐地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实现和谐教育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议题.  相似文献   

19.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兴学,就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孔子的教育对象,不论门第的高下,不分智力的敏钝,不计品格的雅俗。随着光阴茌苒、岁月流失,由此也产生了孔子设帐大半生,“三月不知肉味”的令千古慨叹的故事。他学生中的七十二贤,虽有“敏而好学”者,但人多数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者。  相似文献   

20.
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首创私学,使平民子弟也平等地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公开声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只要送上微薄的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我没有不给予教育的。不管现实生活中将人分为多少“类”,而要进入我的门下接受教育,我都欢迎,绝不会接受某一“类”而拒绝另一“类”,一律平等对待。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一、师生之间关系平等孔子从来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师生之间经常讨论各种问题。有一次,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北游农山。孔子请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