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文贵在谋篇布局,写新闻也要善选准角度。 何谓新闻角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同一新闻事实,从许多不同的侧面予以报道的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的取材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手法予以报道的写作角度。 80年代初,云梦县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王二婆两年拿着同一个油壶到队里分油,去年“会计伢”说她“心大油壶大”,第二年,同一个“会计伢”却嫌她油壶小,分的油装不了。作者抓住这一新闻事实,写了《会计伢嫌我油壶小》的文章,被评为全省、全国的好新闻;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在写…  相似文献   

2.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小的新闻事实也可以表现大的新闻主题。本文试图对新闻媒介中的“以小见大”现象作些剖视。先让我们看两则报道。《洪湖报》1988年4月28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有酒不卖开车人》的消息,写的是饮食个体户刘成林不卖酒给开车人的事。《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是刊登在1980年6月15日《孝感报》上的一篇小通讯,写的是会计伢在分油时嫌王二婆的油壶小了的事。这两篇报道都不足300字,可谓事情小,篇幅也小,但这两篇报道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前者获得了  相似文献   

3.
全国1980年好新闻评选,湖北省孝感报一篇330个字的小通讯《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被评为受奖的好新闻。当时,我感到很惊奇。1981年孝感报刊登的《他家今年愿向国家交售两万斤粮食,只要求卖给他家一  相似文献   

4.
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为什么有的小评论写得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读者看了爱不释手,听众听了不厌其烦呢?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由头的选择。有许多小评论,读者、听众一看一听前面的新闻由头,便不由自主地被吸住了,非看完、听完不可。这就说明它的新闻由头选择运用得好。那么,小评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由头呢?我认为它必须典型、准确、应时、新鲜。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洞察力表现在善于审时度势,在宏观上把握大方向,在微观上细致入微,善于挖掘事实中深层次的东西。新闻报道中的“小题大作”实际上就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或揭露社会的消极面,讲清一个道理,给读者以有意义的启迪。全国获奖好新闻《会计伢嫌我油壶小》,文章写出十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市报人》2008,(12):I0001-I0001
《孝感日报》创刊于1958年10月1日,是国内创刊较早的地方党委机关报,也是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上世纪80年代,《孝感日报》率先在全国新闻界进行大胆改革,产生了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其中《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他、她、他一个买书、让书的故事》获全国好新闻奖,并入选全国高校新闻学统编教材。  相似文献   

7.
前两年,社会上发生过一场争论:新闻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或者说,新闻工作“有学”还是“无学”。经过新闻界的一番有根据的论证,新闻工作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了,新闻工作的确“有学”。那么,广播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呢?广播“有学”还是“无学”呢?如果承认广播工作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广播“有学”,可以成为广播学,那么,它和新闻学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新闻界,乃至广播界内部,意见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上也好,新闻界也好,对广播工作的历史、实践和理论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广播工作者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门科学也研究得不够,  相似文献   

8.
现在报刊上发表的有些新闻评论,论题是好的,立论也正确,可是由于构思平庸,写得四平八稳,读者对此不青睐。检查其中的原因,其一,就是作者在写作中缺乏独到的艺术构思,没有运用独特的艺术方法。 在此,我想到了鲁迅的杂文创作。鲁迅杂文的取材一般是“平常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谁都毫不注意”的生活现象。可是这些生活现象一旦落入作者的思维坐标,就化为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读后令人回味。这奥妙何在?大师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文中有所披露:“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归纳鲁迅杂文的写作方法,这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的精义是,写人写事不虚构,不夸张,只将其精髓,特点勾勒出来,进行凸现、突出和放大。这给新闻评论写作以启示,新闻评论在论理时,亦可抓住论题,将其蕴藏的道理的精髓和特点“特别一提”,进行凸现,突出,放大,同样“就动人”。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10.
本来,新闻是需“写活”的。肯尼迪遇刺,挑战者号失事,戈尔巴乔夫下台,海湾战争开火……平铺直叙写出来,哪会没人看呢? 可惜,这样的“重量级”新闻,很难碰上。打开每天报纸,扑入眼帘的,差不多全是这里开会,那里讲话,工厂抓质量,乡下搞春耕,经济有些过热,投资出现膨胀……这样的新闻,各位看不看呢?说实话,十有九篇,我不会看,顶多顶多,溜溜标题,扫扫导语,一张8版的报纸,用不了8分钟,准能看完。新闻写出来,别人不看或基本不看,岂不是记者一大悲哀?好比一个厨师,大汗淋漓,手忙脚乱,办出一桌酒席来,宾客们竟动也不动,摆在那里,喂了苍蝇,这厨师会作何想? 于是便有了本文的题目——“怎样把新闻写活?”选一个新颖的角度要把新闻写活,在“写”之前,先得下点功夫,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记者的巧拙之分,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1.
雕刻家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前,总是把原材料拿在手中反复端详,有时还要用尺子量一量,迟迟不肯动手。他在看什么呢?他要看这块料到底适合雕刻什么东西。既不能小材大用,也不能大材小用。如果判断失误,就会糟蹋宝贵的材料。专业人员管这个过程叫“相石”。同样,对记者来说,获得一个新闻素材之后,也不要急于动笔。要先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看看到底适合写什么。是写消息,还是写通讯?是写短稿,还是写长稿?既不能做无效劳动,也不能浪费来之不易的新闻资源。准确判断新闻价值,是写好新闻作品的基础。写东西,如同雕刻艺术品,既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又…  相似文献   

12.
简明是新闻写作的最高技巧。那么,怎样才能使新闻写得简明呢? 根据实践,我认为主要有八种方法。 一是大题小作法。“大题”指的是大题材、大主题;“小作”是指写作时选题范围要窄、确定的题目要小。这样,就能以最经济的笔墨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温州晚报去年12月4日四版头条《英国媒体大夸温州民企》是一个比较大的题材。温州著名的民营企业很多,怎样写才能生动地表达报道的主题呢?该文作者从‘小作”入手,选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夸“奥康”和“奥康”老总来体现这则新闻的主题:温州民企品牌形象好,老板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时写了几百篇稿子,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却是《赶快刹住我县有奖储蓄中的几般歪风》这一篇。它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挑了“刺”,获了奖,更因为它是一篇无意中“拣”来的新闻。这条新闻是如何“拣”来又是怎样获奖的呢? 那是1987年5月26日,我和通讯员小刘一起到县人民银行采访我县金融部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采访结束待我们起身告辞时,银行的同志见离下班只有20多分钟,就邀请我们坐下再聊聊。由于当时我县几家专业银行都在搞“有奖储蓄”,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就很快转到了这个“热点”上。我们首先问起了这次储蓄的效果,对方回答说:存款倒是抓了不少,但从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他们递过一摞报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16.
中外作家都在“短”字上做过文章。普希金说:准确和简短是散文最重要的要求。鲁迅说: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对文学作品尚且如此要求,何况被称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 但是,我们从报纸上见到的长新闻,仍旧很多,短小的,一两百字的新闻,几乎是鲜见的。这样,篇幅拥挤、版面呆板、报道面狭窄等等问题,就都相继出现了。可见,“长风”实不可长! 新闻怎样才写得短呢? 找出长的原因,改掉它,就短了。长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认识问题,有观点问题,也有表现方法问题。最近读了报上的一些新闻,觉得从表现方法上看,造成冗长的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报纸,就是明天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新闻记者拿到笔开始写稿的那一秒钟起,就承担了为历史写证词的重任。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是应当推动历史前进的,因而,它又不单单是证词。于是,要保证我们的“证词”符合历史的真实,要使我们的稿件能触动社会,就向我们记者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你动笔写什么?怎样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这个沸腾的、变幻莫测的大海中,你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读者? 我是新闻界的晚辈。1978年,走进中国青年报的大门,当了驻四川的记者后,最大的感觉是“困惑”。记得头半年工作极其“勤奋”,4个月发稿36篇,结果只见报12篇,常常急得翻着报纸头上冒汗。觉得我写的都是四川的大事嘛,为什么报纸不用呢? 经过一段冷静的反思,又学习、分析了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最后,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现在说来是那么浅显——新闻其实是一个“载体”。我们写这件事,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新闻事实不过是一辆“车”,它应该载着“意义”奔向读者。如果它不能装载“意义”,我们就把这辆“车”扔掉——不写。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用地方  相似文献   

18.
我主张,以工农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地市报的记者,在写稿时应当努力采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它具有三个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语言,直接来源于群众之口,非常自然、流畅,明快、口语化,少有修饰、雕琢之痕迹。1980年全国获奖好新闻中,有一篇题为《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的小通讯,便是一篇采用群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写新闻,有人总是把它与平淡无味的平铺直叙,一本正经的议论说教联系在一起,这也并非毫无根据。翻开我们的报纸,听听我们的广播,看看我们的电视,死板着脸毫无新意的八股格调的确不少。这几年,我国报纸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对语言的生动形象仍然重视不够。这种情况,亟待改进。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情文并茂,方法有多种,采用幽默笔法,也应算作其中的一种。什么是幽默呢?一些百科全书、词典都有注释,如:“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