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2.
张琳悦 《新闻世界》2012,(11):80-81
赛博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有着与传统物理空间不同的特性及其运行机制。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有了新的特性、含义和对象。本文对赛博赛博空间的特点与赛博文化消费的产生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虚拟现实化,显示虚拟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已进入元宇宙前夜。作为赛博空间和虚拟世界的高度发展和虚拟空间的升级,元宇宙独有的虚实空间会改变社会面貌,而赛博空间的乱象让人对虚实空间的发展保持警惕。文章从技术和人文视角探讨元宇宙空间治理:通过剖析算法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算法作为制度的观点,说明算法治理是元宇宙技术空间治理的起点;以赛博空间批判和三元空间理论为基础,提出从以人为本和空间协作两个方面对元宇宙虚实空间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赛博空间正在重塑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模糊,重构了人们理解与应对实在世界的方式。赛博空间的兴起是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的结果,这一场域消弭了时空限制,加快了资本流通速度,从而助长了资本对社会行动主体的控制。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赛博空间正在塑造新的阶层,虚拟身份的建构与现实壁垒的打破使得社会斗争以新的形式展开。资本奴役与文化占领都在以商品化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对于商品逻辑的剖析能够应对赛博空间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5.
秦钰雯 《视听》2022,(3):52-55
赛博空间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媒介社会学的概念.赛博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空间之上,人在其中的活动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在赛博空间对自我进行新的身份构建与认同,也可以对他人的身份进行质疑和解构,这一行为将延伸至现实社会空间.另一方面,赛博空间也对原有的政治体系、知识体系等社会体系产生影响.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6.
网络言语传播行为失范与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形色色的网络言语传播失范行为给社会生活带来了种种危害.对于赛博空间信息传播的无序发展,加强一定的监控是必要的,主体所追求的自由应该是一种自由的秩序.本文从失范定义、表现、生成机理、危害以及归制等相关问题探讨网络传播行为失范与规制的若干核心因素,提出了规制失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孙玮 《新闻记者》2018,(6):4-11
本文综合存在现象学、主体理论、后人类思想等理论,结合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提出,在经历了技术融合、场景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社会形态融合等阶段,媒介融合正在迈向主体层面的融合——技术与人的融合,这造就了新型主体"赛博人"。作为交流系统的城市,正是赛博人的传播实践最为活跃的场域。移动网络的节点主体之赛博人,将人与技术的双重逻辑交织互嵌,成为后人类时代的元媒介,重造了社会系统,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赛博空间时代的网上图书馆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赛博空间时代信息全球化现象分析,提出赛博空间时代的网上图书馆服务的空间新形式,从图书馆学的角度对网上图书馆服务新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小词典     
赛博空间 :“赛博空间”是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 ( W.Gibson)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叶首先使用的。他在一本科幻小说中描写了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来的新时代 ,昭示了一种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间。随后 ,以 Cyber为前缀的词汇迅速流行起来 ,一些以赛博空间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相继建立 ,赛博词汇也进入了政府的文件、报告之中。“赛博空间”概念的提出 ,显然受到了“控制论”( Cybernetics)的影响。维纳创立的 Cybernetics在我国已习惯译作“控制论”,如果音译 ,则是“赛博论”。从关于控制和通讯…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掀起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且迅速扩张到各个领域。随后,赛博空间的出现,同样使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分析赛博空间的特征,进而得出其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互联网上 ,根据传统的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螺旋是否会消失 ?本文从纽曼沉默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 ,检验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立恐惧动机”、“公开表达”等概念的适用性 ,结合有关CMC与FTF在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 ,认为沉默螺旋产生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同时对“中坚分子”的分析 ,也揭示了网络空间中沉默螺旋表现的一些特殊之处。文章还在最后对我国现实中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和表现方式的特殊性做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随着自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网络微传播已经成为流行且庞大的网络景观.网络空间内高度的流动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短视频的失范表达激增,肆意消解网络空间秩序,破坏网络公共利益,影响网络生态良性发展.从当下视觉文化特别是短视频的发展来看,单纯的限制性手段已经不能保证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治理更为紧...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的新型传播载体———因特网络的崛起 ,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新渠道。本文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主要聚焦于网络在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文章以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为切入点 ,从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的潜力着手 ,进而论及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 ,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之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The emergence and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the Internet have brought about many dramatic changes on different levels. Due to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engine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nd has led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online communities. Few studies examine how political groups use the Internet to build communities and forge alliances in cyberspace, an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bridge this gap. Registered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groups in Singapore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rough hyperlink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reciprocity and similarity,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in online communities, were found in the groupings formed by these political groups. Interestingly, most of the online affiliations that exist among these groups reflect those offline.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引发了社会各领域变革,信息关系与知识形态的内涵也在变革中逐渐发生转变,探究信息关系与知识形态的变化对于提高知识管理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论述信息概念单元之间、信息与载体之间和信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阐释信息关系的内涵,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关系对知识形态的影响,指出"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形态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A grave socio-psychological problem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by the national press) is discussed due to the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yberspa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bnormal pastimes are considered in detail, as well as the patterns of deviant behavior on the web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net addicts (adults and children) and the preven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相似文献   

17.
网站图书馆:数位媒体与网域服务环境下的图书馆新型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1960~2010年资讯传播应用的发展状况,预测网站图书馆时代的来临;从图书馆馆藏角度阐述网站图书馆内涵布局的重要性;说明资料库与知识库是网站图书馆的核心典藏,也是传统图书馆书库媒体数位化的延伸;指出网站图书馆作为一个多度空间的图书馆服务网,将比传统图书馆释放更大的服务能量,发挥更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化语境中的帝国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昭 《图书馆论坛》2004,24(6):73-76
信息网络化、全球化正从根基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美国倚仗其因特网的霸主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弱小国家的文化主权。文章试图运用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殖民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阐析,揭示网络化语境中的帝国霸权。  相似文献   

19.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研究中心是全球互联网相关研究的重镇,集教授、访问学者、法律工作者与业界人员在内的多元研究力量,从事的研究涵盖社会、文化、技术、商业和政策等多个领域。在过去12年中,中心设立了近50项研究项目,就美国本土及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社会的前沿课题展开探讨,本文依据其门户网站进行考察,希望能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rapidly growing volum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poses immediate problems for governments intent on influencing or controlling the ideas accessible in cyberspace. Old methods of censoring news and information are being remodeled to cope with the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me of the new methods of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flows. These legislative and juridical actions in democratic as well as less-than-democratic states belie early assumptions that the content of Internet flows would be uncontrollable by governments. To place press freedom in context worldwide, the paper includes the latest (January 2000) Freedom House assessments in 186 countr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press controls are becoming subtler and less detectable in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where “Asian values” are projected to control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ws and information flows. For 400 years, governments learned to censor each new medium —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 as it appeared. The paper acknowledges that the Internet provide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censors, but they are striving to master electronic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Internet, the study concludes, becomes the newest test of a government's will to encourage and sustain a free p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